在追求“流量”经济的当下,大家奇思妙想,各有绝招。在延津县僧固乡东史固村,“复兴号”与“和谐号”彩绘在百米围墙上“飞驰”,同样引来了一波波关注。
就在两个月前,村里规划了一条观赏河,但河对岸的杂草让村党支部书记李民夫犯了难。一道单薄的挡墙不仅平庸,更遮不住疯长的草类。有人灵光一闪:“世界各国都羡慕咱中国高铁,不如把它们画上墙!”短短月余,150米长的“高铁长廊”便震撼亮相,南侧“和谐号”舒展如静水,北侧“复兴号”动感似疾风。这抹灵动的色彩成了村庄的“流量密码”,入夜后灯光映照下,年轻人纷纷驱车来村里“悠”,只为与这独特风景合影留念。
墙绘的活力,根植于村庄实打实的底气。东史固村握紧土地流转这把“金钥匙”——2100亩土地中80%变为高标准农田。柏油路直抵田埂,硬化河道如玉带环绕。一季一亩地农户稳收1200元流转费,若在农场务工,每日还能再添80元收入。村里引进的制衣厂让百余名村民在家门口踩着缝纫机,月均收入4000元;自建吹瓶厂又为50余人铺就了就业路。更令村民骄傲的是村西头的小麦育种基地,每年麦收时节,山东、安徽客商循麦香而来,千余人观摩团将田埂踏成了“星光大道”。
如今,走在村里,风景焕然一新。新铺的柏油路穿村而过,垂柳依依拂人肩头,吸引骑行队伍流连驻足。这里还是乌巢故址所在,三国故事在坊间流传。去年新修的际会亭中老人悠然纳凉,“火烧乌巢”的壁画引得游客驻足。污水管网通至家家门前,300多盏路灯点亮街巷,医疗室、文化广场一应俱全。“黑了灯亮晃晃的,比城里还得劲!晚饭后孩童们骑车兜风,老人笑谈着打麻将的日常,灯光映照下的村庄比城市更显温馨从容。”7月8日,74岁的申法英老人对记者夸赞村里的变化。
下个月村史馆也将开工,李民夫期待东史固的新老故事都能在此讲述。
村民焦凤枝对村庄的变化深有感触:“这日子过得就像墙上的高铁——往前跑,有奔头!”墙绘上的列车虽然只是意象,但耳濡目染之下,一个村庄的梦想已然有了清晰的轨道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