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露水还没散尽,辉县市上八里镇杨和寺村的桃林里已晃动着点点灯光。村民李长福挎着竹篮穿行在桃树间,手指轻轻一托,拳头大的鲜桃便落入掌心。待晨雾被朝阳驱散,他家的电动三轮已载着300多斤鲜桃驶向村头的交易市场。
李长福家的桃园紧邻村口,放眼望去,万亩桃林顺着山坡起伏如浪,枝头红彤彤的桃子与“世外桃源”主题彩绘相映成趣,将这个藏在太行山余脉的小村庄妆点成名副其实的“中原桃乡”。这个曾经经济落后的小村庄,硬是靠着“甜蜜产业”把荒坡地变成了“聚宝盆”。
“俺家今年桃子大丰收,亩产达到了七八千斤,一亩地能收入万把块钱嘞。”“咱这地方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种出的桃子咬一口甜汁直淌。”“清晨带露摘的桃,搁冰柜里冰镇半个钟头,那滋味,绝了。”......在合作社大院里,杨和寺村党支部书记乔旭辉和几位桃农围着记者唠开了。屋檐下刚摘的鲜桃堆成小山,空气里浮动着清甜的果香。
杨和寺村群山环抱,虽得山水滋养,人均八分薄田却让村民多年在温饱线上打转。跑运输、打零工、种药材......村民们尝试过各种营生,终究没能拔掉穷根。直到二十年前那个春天,3株试种的桃树苗在村西头扎根。
“当初动员种桃,大伙儿脑袋摇得像拨浪鼓。”乔旭辉讲起当年的情景,“咱党员干部先拿自家地做试验田,施的是羊粪、豆饼,防虫全靠粘虫板。头一年结的桃卖相不咋地,可咬一口甜得齁嗓子。”
尝到“甜头”的村庄推出“党建+基金会+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绿珍果业合作社,引入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资金,打造“豫一仙桃”品牌。为当好群众“贴心人”,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联户作用,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帮助无劳动能力、弱劳动能力的村民采摘鲜桃、销售。64岁的张国庆看着刚装车的2000斤鲜桃感慨:“从疏果到销售,党员开着私家车帮我跑前跑后,这季的桃子能多挣8000多元。”
杨和寺的桃产业早已今非昔比,从几亩试验田到5000亩桃林,从“单打独斗”到带动周边形成万亩桃园,杨和寺村一跃成为辉县市“种桃第一村”,油桃、蟠桃、“七月鲜”“桃源五号”等品种错峰上市,亩产达七八千斤。2018年起举办桃花节,更是带火了乡村游,今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农家乐老板赵玲枝掰着指头算账:“桃花节那半个月,光凉皮一天就能卖200碗。”
产业振兴的涟漪荡开村庄新貌,废弃老宅改造成的党建广场成了网红打卡点,秸秆粉碎机让桃枝变有机肥,就连村道旁的排水沟都种上了波斯菊。夜幕降临,128盏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映得文化墙上的“桃花源记”熠熠生辉。
正聊着,郑州游客张女士带着女儿钻进合作社。小姑娘踮脚指着展柜里的桃木剑嚷着要买,张女士笑道:“去年来你们这里旅游,买的鲜桃特别好吃,今年又被你们新出的‘桃个彩头’冻干礼盒圈粉了。”
跟着她们走进“党员示范林”,半人高的桃树列队整齐,枝丫间垂着串串“红灯笼”。乔旭辉顺手摘了个桃子说:“尝尝,咱这桃喝着山泉水长大,套袋防虫,摘袋晒足1800小时太阳。”
为让鲜桃抢“鲜”上市,种植大户刘建海发明了双层周转筐,茹保龙家添置了带减震架的运输车。曾经跑运输的张晨亮如今专职直播卖桃,他蹲在桃林里举着手机转圈拍摄,“老铁们看这糖心!”背景音里知了声声,弹幕刷刷飞过“下单”图标。这个“90后”新农人嘿嘿一乐:“昨天刚发走200箱到深圳,快递车现在天天蹲村口等货。”
正在建设中的“桃花缘”旅游街工地上,乔旭辉指着规划图说:“明年这时候,游客不仅能摘桃赏花,还能体验桃木雕刻、古法酿桃酒,咱们要打造中原版‘桃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