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天石 通讯员 朱拯瑞)豫北平原的初秋,是一年中最清爽的时节。张景林驾着一辆半旧面包车,缓缓穿行在封丘县的乡道上。车轮碾过路面,枯叶与碎草在微凉的风中打着旋,悄然落回田垄。车厢后排堆满了新出的树莓果干和花生酱样品,“健康特产”的字样格外醒目;副驾驶座上,未拆的午餐袋和直播用的三脚架随着车身轻轻晃动。
3年前,张景林的零售商店利润微薄,转型之路满是迷茫。而如今,他的店铺日均客流量翻了两番,农特产品相关收入占比从5%跃升至35%,更成了串联周边乡镇农特产品销售的核心枢纽。这一切的转机,始于当地烟草公司组织的一场零售商户互助交流会。“正是在那场会上,农特产品经营理念的碰撞,让我找到了新的经营方向......”张景林说。
交流会上,来自多个乡镇的商户敞开话匣子,既道出了“客源少、利润薄”的经营困境,也晒出了“自家有树莓”“隔壁镇有柳编”的资源优势。张景林敏锐地抓住了一个关键问题:大家都在卖本地农特产品,可这些东西在当地人眼里总带着“土气”,吸引不了新客。
“能不能换个思路?不只强调便宜实惠,也可以把‘健康’当成卖点——现在大家都越来越看重吃得健康,这说不定是个突破口!”张景林抛出了资源整合的想法,“鲁岗的树莓果干、黄陵的非遗柳编、黄德的金银花,各镇资源刚好互补,要是能凑到一起,再结合每个店的客户群有针对性上架,效果肯定不一样!”这番话戳中了不少商户的心,大家很快达成共识,成立资源整合小团队,还一致推举张景林当负责人。
可真正实施起来,难题却接踵而至。许多农特产品包装粗糙、物流运输不便,张景林不知道怎么控制包装成本,对后续营销活动的细节也犯了难。这时,烟草公司的客户经理主动找上门,不仅带来了电商产业园的合作联络方式,还提出“试吃”的营销思路,更拿着店铺客流数据建议:“你这店早上货车司机多、傍晚居民多,试吃装分时段投放,既能避免浪费,还能精准留住客源。”团队里的其他商户也没闲着,一起帮着细化试吃流程、琢磨宣传话术。
张景林依托电商产业园的资源对接渠道,引入专业设计团队为树莓、花生定制了小规格便携包装——既方便携带,又精致。试吃活动推出后,果然吸引了不少人:过路的货车司机顺手拿份试吃装,尝着好就带几包走;本地居民吃完觉得不错,转头就介绍给邻居,门店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一场试吃活动让客流和口碑双丰收,这份实打实的成果,彻底打消了张景林的顾虑,他又开始琢磨着把文化体验搬进消费场景:在黄陵镇“爱心书屋”的儿童区,一边设健康树莓试吃台,一边搭黄陵非遗柳编DIY体验角,家长带着孩子来看书,既能让孩子尝新鲜、学手艺,也自然而然地记住了这些农特产品;他还和鲁岗镇树莓合作社合作,推出“树莓采摘一日游”线路,门店帮着代订,不仅能赚点佣金,还能把采摘的游客引到店里消费,一举两得。
为了提升产品的可信度,张景林通过在外读大学的侄女,联系到河南农科院的研究生团队,请他们为树莓的花青素含量、花生的富硒营养价值做检测,还拍成了通俗易懂的科普视频;又联合鲁岗镇树莓合作社、黄陵花生加工厂,在店铺会员群里搞溯源直播——镜头里,是获得奥运果品认证的树莓田,是柳编手艺人飞针走线的场景,是花生从筛选到磨酱的透明工序。
科研背书加文化故事,一下子打开了市场。单场直播最高带动树莓果干销量超千件,花生酱周订单增长40%。受益的不只是张景林一家,参与资源整合的12家零售商店都尝到了甜头,就连鲁岗镇的4户果农,也因为稳定的供货订单,年均增收了万余元。
如今再走进张景林的零售商店,显眼位置摆着琳琅满目的农特产品,树莓果干、低糖花生酱、非遗柳编礼盒码得整整齐齐;柜台后方的封丘县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周边乡镇的特色资源和合作商户;每当树莓采摘季、花生加工旺季,店员就会架起手机支架,在会员群里直播田间采摘、车间生产的过程;非生产季则会分享柳编手艺展示、农特产品储存小知识,让老顾客随时能看到产品背后的故事,买得更放心。
站在焕然一新的门店前,张景林眼里满是干劲:“接下来,我想把树莓做成低糖果酱,花生升级成富硒花生酱,再借着封丘‘油菜花节’的流量,搞‘树莓采摘节’‘花生丰收季’主题直播。还想跟着镇政府的农特产品扶持计划,帮黄陵镇的非遗柳编工坊申报非遗工坊专项认证,让老手艺能一直传下去。”
“鲁岗镇张老板的转型故事,是封丘县农网零售终端互助共赢的缩影。”封丘县烟草分公司负责人赵卫华说,“商户们抱团取暖,把分散的资源连成线、聚成团,再加上烟草公司的帮扶,形成了经营共同体。”这些乡镇小店,不只是养家糊口的生计,更是乡村振兴的“温暖火种”,张老板们脸上的笑容,就是这条共富路上最生动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