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根结线虫确诊记

2025-09-23 13:54:45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文奇

  金秋时节,晨曦初现。延津县丰庄镇秦庄村村委会的大门刚打开,年近五旬的村民秦小梅便拿着一把枯黄的花生植株,神色焦虑地站在门口。她那布满老茧的双手微微颤抖,将病株递到河南科技学院驻该村第一书记刘军锋面前:“俺家那几亩花生,不知是咋了,叶子一片片地黄,还成片成片地死......”

  刘军锋接过花生植株仔细察看,叶片枯黄卷曲,荚果上明显隆起大小不一的根瘤。尽管并非农业科班出身,但刘军锋隐约意识到,这绝非一般病虫害。

  “您别急,我们请专家看看。”刘军锋一边安抚她,一边拍下照片,发到了“秦庄村动植物线上医院”专家群。

  这个线上平台是刘军锋到任后推动组建的,汇聚了河南科技学院的校友(其中许多在省、市、县农业系统工作)、相关领域专家以及校内的农业专业教师,为秦庄村及周边种养殖户提供远程技术支援。不到半个小时,群里已有回应。多位专家初步判断为花生根结线虫病,但仍需进一步确诊。

  然而,田雪亮教授的提醒让刘军锋心头一沉:“根结线虫病属顽固性虫害,线虫可深入土壤1米至2米,一旦发病,几乎相当于植物的‘癌症’......”

  若确诊,就意味着这些田块可能连续多年无法正常种植花生等农作物,农户将面临巨大的长期损失。

  随后,张定法老师在群里发布了显微镜影像,根系和果荚上清晰附着大量线虫。“确诊为根结线虫。”寥寥数字,重如千钧。

  刘军锋立即召集村干部和受影响农户开会。村干部秦保真提供了一条关键线索:去年,发生病害的这几块地承包给了来自河北的山药种植户。他们为给山药增肥,从河北某地拉来养鸡场的有机肥,每亩施用量约1吨。

  秦保真进一步解释:“种山药收益虽高,但对土壤肥力消耗极大。种植1年后土地需休养多年才能恢复,没想到还带来了根结线虫。”

  “那些未经检验检疫的有机肥,很可能正是病源。”刘军锋心里已有答案。

  延津县植保站站长尹绍忠闻讯赶来,实地勘察后证实了刘军锋的猜测:“正因为根结线虫可依附在土壤有机颗粒上越冬,并能通过牲畜粪便等途径传播,所以病害发生后,花生秧切忌再做饲料,否则会加剧本地及周边地区的污染,严重影响后续种植。”

  尹绍忠提出了彻底解决方案——土壤消毒与无害化改良,但成本极高,每亩需投入数千元,普通农户难以承担。他无奈地说:“目前最可行的办法是改种抗线虫作物,如葱、蒜类,逐步缓解病害。”

  看着农户茫然无助的眼神,驻村工作队深感责任重大。一根小小的线虫,折射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诸多挑战:土壤健康管理、有机肥安全使用、农业风险防控、农民科技素养提升等。

  驻村工作队成员意识到,解决一次病虫害远远不够。第二天,驻村工作队组织召开了全村农业技术培训会,邀请尹绍忠和其他专家现场讲解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尤其强调如何科学选用有机肥和农药。

  同时,村里制定了《秦庄村土壤健康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外来有机肥和农药须经检验检疫合格方可使用;建立土地流转风险评估机制,帮助农户在土地流转前研判潜在风险;与河南科技学院达成合作,定期派学生进村开展土壤检测。

  一周后,当刘军锋再次见到秦小梅时,她正和许多农户一起参加培训。“刘书记,吃了这次亏,俺才明白科技种地有多重要。”她握着刘军锋的手说,“地就像人的身体,得定期‘体检’,得科学养护。”

  花生根结线虫的确诊过程,不仅是一次农业技术支援,更是给刘军锋敲响了一次警钟: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支撑,农业生产必须尊重科学规律。正如刘军锋在日记中写道:“作为驻村干部,不仅要解决眼前问题,更要帮助村民建立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让脚下的黄土地真正变成致富的‘金土地’。”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