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甸村:巴旦木丰收映红乡村振兴路

2025-07-17 15:09:49 来源: 平原晚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元守文(左一)介绍巴旦木种植情况

  本报讯 (记者刘志松)小暑时节,辉县市薄壁镇平甸村的巴旦木种植基地里一派丰收景象。历经4年精心培育,一株株果树挂满青翠饱满的果实,在夏日雨后更显生机。近日,薄壁镇组织16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土地流转大户及林果产业带头人,齐聚这片果园,沉浸式体验丰收喜悦,交流特色种植经验,为乡村产业振兴汲取动能。

  走进基地,枝叶间缀满的扁圆形巴旦木果实已经成熟。大家沿着田埂边走边看,时而俯身观察果实生长状态,时而围着河南省扁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元守文请教问题。

  “这果子看着小,种植门道可不少。”元守文手拿果实,结合4年摸索的经验现场开课,从品种选育的“选优”标准,到水肥调控的“精准度”把握,再到病虫害防治的“绿色方案”,将种植管理的关键技术倾囊相授。他指着一株长势喜人的果树说:“就拿剪枝来说,长短差一厘米都可能影响坐果,前两年光在这上面就交了不少学费。”

  这场丰收的背后,是从质疑到信赖的过程。2021年,元守文计划种植巴旦木时,面临的首要难题便是土地流转。“巴旦木周期长,能不能挣钱谁也说不准。”村民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平甸村“两委”主动靠前,班子成员分片包户,拿着可行性报告挨家挨户算“经济账”“前景账”。“镇里请来了河南农业大学的吴国良教授,用数据证明咱这海拔高、温差大、光照足的气候,还有革命老区的生态优势,种巴旦木再合适不过。”元守文回忆道。终于,2022年春天,120亩流转土地上栽下了首批巴旦木苗。

  如今,当初的幼苗已亭亭如盖,挂果量逐年递增。“今年虽是初产期,亩产也能有几百斤,按市场价算效益已很可观。”元守文难掩喜悦,“预计5年进入丰产期后,亩产可达2000斤,每亩收益能超万元。”

  丰收的喜悦不仅挂在枝头,更写在村民脸上。通过土地流转,村民既能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不少人还在基地务工,从“种地人”变“产业工人”。“家里5亩地流转出去,每年有固定收益,我在基地干活一天还能挣80块钱,比以前自己种地收入多了。”正在采摘果实的村民王大姐笑着说。

  “平甸村的实践证明,特色种植是激活乡村资源的好路子。”薄壁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王冠华表示,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平甸村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土地流转+特色种植+就业增收”的模式,让闲置土地“活”起来,让村民腰包“鼓”起来。如今,巴旦木不仅成了平甸村的“致富果”,更成为薄壁镇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为周边村庄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