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林、郭玉杰
当张胜春同学对着屏幕里的虚拟助教请教“冷链配送路线优化”问题时,AI系统瞬间调取3个典型案例动画,同步生成5道针对性练习题——这幕发生在新乡学院商务经济学专业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堂的场景,正是河南省智慧教学专项研究项目“AI双师赋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生动实践。如今,这场教育数字化革命已让90%的试点学生养成“AI伴学”习惯,日均互动时长超4小时。
三维课堂:AI重构教学全链条
清晨6点,经济学院李乐薇同学的学习通APP弹出AI助教推送的《证券投资分析》预习清单:根据昨晚错题数据生成的3个重点概念解析,搭配2段趣味短视频。这种“私人定制”的课前预习包,让零基础学生的课前焦虑指数下降62%。
课堂上,AI系统化身“超级助教”:当教师讲解“供应链牛鞭效应”时,它实时生成动态模型演示,学生扫码即可获取关联的10个行业案例;小组讨论环节,AI自动抓取各组观点关键词,在电子白板生成思维图谱,教师通过数据看板实时掌握学情。“以前讲抽象理论要反复举例,现在AI能把文字变成会动的知识,”授课教师李老师说。
课后的智能学习空间更显神通。24小时在线的AI学伴不仅能批改作业,还会针对错误点启动“苏格拉底式提问”。商务经济学专业的赵明凯同学分享:“我提交的配送流程作业被AI指出3处疏漏后,它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通过5轮追问让我自己发现问题,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记得特别牢。”数据显示,70%的课后提问聚焦于指令性问题,AI的精准响应让自主学习效率提升近三成。

技术内核:从"辅助工具"到"协同伙伴"
一款由新乡学院团队自研的AI教学系统,搭载了5项软件著作权技术。其核心在于构建"人类教师+AI助教"的双师协同模型:教师专注教学设计与思维引导,AI则承担重复性教学任务。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操课上,AI能模拟30种异常配送场景,学生通过语音交互完成跨境电商从订单审核到签收回单的全流程训练,系统实时打分并生成改进建议。
学校投入近400万元打造的智慧教室,为AI双师提供了硬件支撑。智能教室配备的高清摄像头和物联网设备,能捕捉学生微表情与互动数据,AI通过算法分析学习专注度,自动向教师推送需重点关注的学生名单。这种"技术+教育"的深度融合,使课堂互动频次提升2.3倍,高阶思维训练时长占比从35%增至68%。
育人新篇:培养数字时代"新文科"人才
“AI双师不是简单替代教师,而是重新定义教学分工。”项目主持人郭玉杰副院长解释道。该模式已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投资学、商务经济学3个专业落地,惠及690余名学生,下一步将拓展至机械设计等理工科专业。在最近的教学评估中,试点课程的学生满意度达92%,实践技能考核通过率较传统教学提升19个百分点。
这种教学革新正呼应了国家智能教育发展战略。通过AI对学习过程的全量记录与分析,学校实现了学分智能认定,为学生打造个性化成长路径。当AI能精准识别每个学生的“知识盲区”,教育便真正走向了“因材施教”的理想形态。新乡学院的探索,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河南方案”。
夕阳下的智慧教室里,AI助教仍在解答学生的提问。这场静悄悄的教学革命,正在让知识传递更高效、成长路径更清晰,也让更多青年在数字浪潮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航向。
(2023年河南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智慧教学专项研究项目“AI双师赋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