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布局
当前,市场变化节奏加快,技术持续迭代升级,各种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企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变化。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相关产业结构相匹配,甚至可以适度超前布局,以满足民营经济对未来人才的需求。
要主动加强与民营企业的沟通合作,紧密围绕产业战略发展方向,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规划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使高校专业与产业所需人才相匹配,教育内容与产业发展趋势同步,确保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为民营经济输送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为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精准度,可推广定制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入调研企业岗位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紧密贴合企业实际需求,确保为民营企业输送的人才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围绕企业人才需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当前,部分高校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导致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及时胜任岗位要求。在校企合作中,应进一步“引进来”,完善“双师型”教学模式,强化专业实践教学,让更多扎根产业一线、有着丰富经验与技能的业界导师走上学校讲台,从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为高校提供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的课程建议,使课程体系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更贴近行业实际需求。“引进来”的同时,还要积极“走出去”。高校可采取企业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基层岗位工作,通过实践操作进一步清晰了解企业状况、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未来工作所需的经验和资源。此外,高校还可与企业合作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活动竞赛,使学生接触到市场上最前沿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
聚焦企业发展难点,完善创新共享机制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高地,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前沿的研究成果,科技团队和师生的思维活跃,能够从不同学科视角为企业发展提供新思路。
通过校企合作项目,高校师生可以深入民营企业,了解企业实际运营中的痛点难点,推动企业科学管理、优化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效能。针对企业长远发展,双方还可以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通过建立校企创新共享机制,促进知识、技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激发更多创新灵感和火花;通过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缩短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距离,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民营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支持。
(作者:全丽,系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