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国庆
为进一步加强乡村道路命名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群众出行交流,助力城乡融合发展,11月10日,市民政局组织召开市辖区乡村道路拟命名专家论证会。(《平原晚报》11月12日A03版报道)
道路同人一样,也需要有个名字,最好能有一个规范、好听的地名,承载文化和民意,叫起来也方便易记。
确实如此,地名作为社会公共信息,具有定位指向的重要功能,在方便群众出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有些乡村道路的路名存在着不规范、不标准、不好听、不易记等问题,一些地名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现实需求。
乡村道路不同于城市道路,阡陌纵横,蜿蜒交错,甚至是顺着地势修的道路,有些地名是当地群众随意起的,甚至还有一些没有地名的“无名路”,不但群众出行不便,还影响乡村形象,甚至间接影响到乡村经济发展。
对于外地人来说,如果到了人员较少的乡村,道路没有地名,联系起来就会非常不方便,容易造成迷路。
另外,有些乡村道路的地名既不规范,也不好听,会给外地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况且,现在出行靠的是互联网地图,如果地名存在问题,有时候还会造成“导航盲区”,给大家出行造成的不便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市民政局及时组织召开市辖区乡村道路拟命名专家论证会,必然会极大促进乡村道路地名的标准化、规范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乡村道路命名(更名)的标准非常高,严格遵循“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体现乡土、便于记忆、规范统一、方便群众”的命名理念。
由此可见,相关部门为了让市辖区道路都有一个好听的地名,不但组织专家进行认真研究,而且还实地查看,让群众参与其中,广开言路,集思广议,充分体现了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起好地名,扩大知名度。毫无疑问,市辖区乡村道路的地名工作全面落实后,好听的地名与乡村的自然美景相映成趣,必将有力地促进乡村文明,推进城乡融合,进一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外地人通过好听的地名加深对我市乡村的了解和认知,不断扩大我市乡村的知名度。
现在,市民政局已经组织召开市辖区乡村道路拟命名专家论证会,期待市辖区的974条道路都有一个好听的地名,在促进群众出行更便利的同时,也为助力城乡融合起到积极的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