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披露,在山西运城市稷山县的多个村庄,耗费230余万元巨资新建的23座公厕,却常年大门紧锁,宛如“冰美人”般拒人于千里之外。只有在领导视察的短暂时刻,它们才如“昙花一现”般匆匆开放,成了村民口中“徒有其表,实则无用”的摆设。一边是崭新的公厕“铁将军”把门,冷若冰霜;一边是村民无奈,只能继续使用“脏乱差”的老旧旱厕,苦不堪言。建好的公厕为何长期大门紧闭,形同虚设?究其根源,竟是“关闭厕所,只为省却日常清理的繁琐。”
因为工作人员怕日常清理的麻烦,便让“铁将军”把守公厕,不让周边的群众使用。只有在领导视察时,才匆匆开门,又匆匆落锁。崭新的公厕,看上去光鲜亮丽,领导看了满意,基层干部也沾沾自喜。然而,过后依旧是“铁将军”把门,冷若冰霜。这难道不是典型的欺上瞒下、形式主义吗?长此以往,或许能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取得一时的“成绩”,但却寒了人民群众的心。群众对国家的惠民政策会产生质疑,进而损害党的形象和公信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给老百姓办事的。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在谈及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时,很多党员干部都能言善辩、字字珠玑、滔滔不绝,真诚之情溢于言表。然而,在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时,却往往大打折扣。图好看、轻实用的形式主义屡禁不止,怕麻烦、图省事的现象绝非个例。如今,正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查改的关键时刻,党员干部都应严格对照检视,逐项整改,以优良的作风建设破除形式主义的顽瘴痼疾。
公厕虽小,却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是他们的揪心事、烦心事。山西运城市稷山县的公厕事件,折射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还存在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尤其是民生工程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广大党员干部应牢固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把为人民服务、捍卫群众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农业农村部门应加大对乡村振兴的综合考核评价力度,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基层村(社区)的党员干部应摈弃过关思想,不能只顾面子不顾里子,不能怕麻烦、图省事、图面子好看而应付上级检查。乡镇(街道)的纪检监察机关也应加大监督执纪力度,严肃查处乡村振兴中的不作为、乱作为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要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该追究责任的要追究责任,该打板子的要打板子,加大以案促改力度,深入开展警示教育,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铁将军”把守公厕,寒了基层群众的心,损害的是群众利益,影响的是党的形象。当地党委、政府应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落实有效措施,还公厕于群众,将群众的心彻底焐热起来。同时,还要举一反三,全面开展排查工作,确保整改到位,绝不能再让群众的心凉下来、烦起来。(童玉举)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