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学生住宿难,一些高校将目光投向了商品房。
据报道,近日,教育部、住建部联合调研组实地调研湖北大学学生宿舍改造项目时表示,武汉城建·水岸学生宿舍改造项目作为全国首个以购置存量房代建设学生公寓的创新实践,既有效盘活了市场存量资产、为房地产去库存提供了新思路,又精准破解了高校宿舍资源紧张的难题。
由此,高校“置业”并改造成学生宿舍的举动,进一步走向公众视野。
湖北大学的这一举动,已非个例。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近来也相继发布采购需求,或整栋收购,或整体租赁社会用房,填补宿舍资源缺口。一场“一拍即合”的去库存行动正在全国展开。
高校“置业”,实源于学生迫切的住宿压力。随着高校扩招尤其是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加,部分高校出现学生宿舍资源供给失衡的情况。此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已相继宣布,不再为专业学位硕士提供宿舍,或仅解决第一年的住宿问题。
这些办法,看起来更像是无奈之举,至今在舆论场上仍有不同看法。但是,鉴于自建宿舍受限于校园空间、资金投入以及建设周期等因素,传统的宿舍供给模式对部分高校来说已捉襟见肘。而集中购买一批价格合适、品质优良的商品房,不仅能纾解学校的住宿压力,也能为房地产市场注入活力,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双赢之举。
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相比于高峰期,当前商品房价格已经出现较大调整。譬如湖北大学此次收购的水岸项目毛坯房源均价,较开盘时折价比例已经超过35%。相较于高校自己拿地建设,直接购房“置业”可能是更务实的选择。所以,高校购买商品房,背后也是一本经济账。
事实上,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提出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2024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七部门专门发布《关于加强高校学生宿舍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鼓励高校通过购买、租赁学校周边的人才公寓、商住楼等社会用房,补充宿舍资源。这为湖北大学等高校的“置业”提供了直接政策依据,有助于高校破除顾虑,大胆探索,解决学生住宿难题。
当然,高校买房固然是一种缓解住宿压力的方案,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尤其是,学生分散在校外居住,如何确保安全、平衡管理、维护权益,都是校方需要直面的新课题。这要求高校在动议之前,理应未雨绸缪,制定系统性方案,防止后续管理中出现新问题。
无论如何,高校集中购买商品房改造宿舍的做法,是一种面对学生住宿难的积极作为。这打破了传统的高校宿舍供给模式,转而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来满足自身需求,同时实现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溢出”。这种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乏借鉴价值。(王言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