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诡异、恶搞的造型当作时尚潮流,拉低了孩子们的审美水准;将暴力、低俗等行为包装成“趣味情节”,传递出“越出格越个性”的错误信号。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辨别能力较弱,AI魔改会干扰其形成正确价值观。披着奇幻外衣的低劣内容还可能扭曲孩子基本的文化认知。据报道,有沉迷“外国山海经”的小学生竟向长辈发问:“中国也有山海经吗?”
孩子有如此困惑,不是“外国山海经”艺术高超,更不是中国《山海经》平淡乏味,而是AI生成的那些来回重复的“咒语”、夸张怪诞的氛围、暴力血腥的冲突,能够不断刺激孩子们的感官,精准迎合低龄群体的猎奇心理。借助算法,平台又将相似内容源源不断推送到低龄群体面前。封闭的“信息茧房”让孩子们沉迷其中,甚至排斥接触优质传统文化。
AI魔改泛滥,与极低的创作门槛密切相关。据报道,在多款AI视频网站,用户动动手指就能快速做成一段“外国山海经”视频。社交平台上,也有用户公然教学如何用关键词让AI生成涉及未成年人的大尺度图片。究竟哪些人漠视技术使用底线,把本该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工具,变成侵蚀孩子心理健康与网络生态的“污染源”?
“外国山海经”不该在孩子中间风行。平台应当升级AI识别技术,建立更灵敏的低劣内容拦截机制,为未成年人挡住“邪风”。技术提供者应当封堵关键词漏洞,让安全防护跑在违规内容之前。家庭和学校也要积极介入,把孩子拉回正确的认知轨道、审美路线。
守护孩子的精神食粮就是守护未来,保护未成年人也应保护他们不受AI魔改的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