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微信公众号直播间,看到高淳区人民法院的法官“带货卖螃蟹”,画风颇为清奇。对此,南京中院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这是为助力诚信债务人清偿债务推出的司法变卖直播专场,除帮助债务人解决困难外,最重要的目的是普法。
一场直播激起千层浪,为法官点赞者有之,心怀隐忧者亦有之。评论区林林总总的质疑声,大体可以概括为两大类。
其一,表面上,这会影响法官的中立形象与司法权威。比如,法官身穿象征国家公权力的制服出现在直播间帮忙吆喝,不免让屏幕前的观众心生违和感。再比如,当法官与商业气息浓厚的直播带货联系在一块时,恐又让人产生“法院经商”的联想。其二,从运行实践看,这有可能产生消费纠纷等后续问题。数字经济时代,直播带货也带责。作为生鲜品的螃蟹,一旦冷链等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那化身主播的法官又该如何有效应对?凡此种种,皆给这项创新性执法举措提出了挑战。
既如此,那“法官卖蟹”就应该被全盘否定吗?
不!在该起案件中,债务人之所以债台高筑,盖因遭遇意外事故与蟹塘连年亏损。尽管如此,其仍坚守诚信底线,连续数年偿还债务。执行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执行需要“力度”,也应该有“温度”。从这个层面看,法官秉持“如我在执”理念,将“办案思维”转换为“办事思维”,找准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之间的利益平衡点,以温情执行化解矛盾,不失为一种提升司法满意度的好方式。而对“诚信而不幸”的债务人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激励,助其重拾信心再出发?
点赞也好,指责也罢,有一点必须承认,法官的初心是应对“执行难”,法官的情怀是“司法为民”。在本就紧张的工作节奏下,法官还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搞直播,这种“超长待机”状态怎能不令人心生敬意?一场直播基本将债务人家里已成熟的螃蟹卖完,且收入全部汇入法院监管账户用于偿还债务,不也是有意义的务实之举吗?
争议过后,深刻的思考不应缺席。既然有人对法官直播带货提出隐忧,是否可以进一步完善这项应对“执行难”的创新性举措?比如,交由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加强与电商平台或社会组织的合作来卖货。再比如,制定明确的规范,为法官“跨界”提供安全空间。总之,依法审慎开展审判执行是重要原则。在此基础上,这场汇聚了司法创新与社会温情的“双向奔赴”,才会赢得更多认同。 (静 子)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