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普通米粉扮成“特医食品”,无异谋财害命

2025-10-28 15:55:53 来源: 新京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老年营养市场关乎亿万老年人的健康福祉,不应让虚假与欺骗大行其道。

  “好喝吗?家里老人吃不下饭,只能吃流食,这个营养够吗?能买吗?”在米麦奇旗舰店,一名网友留言询问。其关注的是一款该品牌中老年免疫球蛋白多肽营养餐,该产品的商品页面宣称“全面营养”,且适用于“鼻饲流食、术后饮食、糖尿可食”等场景。

  然而,新京报记者近期调查发现,这些标榜“全面营养”的产品,实则多为普通方便食品。记者购买的多款营养米粉中,多执行的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冲调谷物制品》,而非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特医食品”)的国家标准。但电商客服却多宣称产品适合术后老人补充营养,可替代正常饮食。

  本质为“方便食品”的营养粉,却在包装和营销中刻意强调“全面营养”,甚至暗示可以完全替代正常膳食,其目的无非就是蹭“特医食品”的概念和热度。

  这从一些产品的包装细节中就能看出不少猫腻。如一般都突出标注与“某某大学”“医学研究中心”联合研发,有的甚至在产品头图放置外国医生头像。

  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显然意在强化对消费者的心理暗示,将产品功能往医疗功效的方向引。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话术引导,自然容易让一些消费者信以为真。

  除了商家的“夸大宣传”外,这类模式之所以能够“成功”,也与社会认知的差距有关。不少人的观念中,某款食品似乎具备某些营养元素就能等同于具有医疗功效,甚至能够替代正常进食乃至药物治疗。

  事实显然并非如此。如根据相关标准,特医食品是指“为了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有着极为严格的标准要求。并且,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单独食用或与其他食品配合食用。

  但这些宣称“营养全面、可替代吃饭、无需搭配其他食物”的营养粉,却并非如此。即便其某些单一营养素含量符合标准,整体营养配比及针对特定人群营养需求的适配性,却与真正的特医食品存在天壤之别。

  若选择此类产品作为术后或进食受限老人的唯一营养来源,不仅无法满足营养需求,还可能引发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等次生健康风险。商家如果为了商业利益,便把普通米粉扮成“特医食品”,无异于谋财害命。

  此外,特医食品注册门槛相当高,甚至一些要求接近于药品临床试验要求,这意味着对生产企业的研发、生产等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报道中提及的这些营养食品,依托的生产企业往往不具备特医食品生产资质,甚至部分公司仅具备销售资质。

  面对此种乱象,首先还是需要监管端的精准干预。如依据广告法及特医食品广告管理相关法规,普通食品明示或暗示具备特医功能,已涉嫌违规宣传。对此,市场监管部门有必要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对线上线下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

  其次,也要重视对消费者的科普教育。如向公众普及特医食品与普通营养食品的区别,以及在购买过程中的辨别方式。尤其是在临床环节,有必要提示病患老人在饮食方面要遵医嘱。

  此外,一些普通食品之所以敢于“蹭概念”,且不缺市场,部分原因也在于正规特医食品因审批严格、研发投入大,导致产品数量有限、价格偏高。

  因此,在正面加强对违规产品监管的同时,也应考虑如何优化审批流程,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更多有实力的企业研发和生产合规、可及的特医食品,从根本上挤压违规产品和虚假宣传的生存空间。

  说到底,老年营养市场关乎亿万老年人的健康福祉,不应让虚假与欺骗大行其道。要让真正有特医食品需求的消费者能便捷获得安全、可靠的产品,还需要市场监管、供给侧改革与科普的协同发力。唯有如此,方能让市场多些透明与规范。

 
责任编辑:杨瑞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