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亿人次的“流量”,是消费复苏与民生温度的直接映照。暑运8.3亿人次的高峰、国庆中秋假期2.13亿人次的出行潮,这些数字背后,是家庭团聚的欢声笑语,是研学旅行的青春足迹,更是银发族畅游山河的幸福身影。铁路部门顺势而为,开行1818列亲子游、红色游、康养游特色专列,让“火车向着景区开”从愿景变为现实。当一列列银发专列穿梭于名山大川,当研学专列带孩子们触摸历史文脉,铁路不仅是出行工具,更成了连接“诗与远方”的桥梁,直接为旅游经济、银发经济注入强心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和收入已超越2019年同期,在这份“旅游热”的成绩单里,铁路的“引流”作用功不可没,它让消费潜力在流动中充分释放,也让民生福祉在旅途中落地生根。
11087列的“增量”,是基建实力与调度智慧的双重见证。要承载35.4亿人次的出行需求,绝非简单的“加开车次”就能实现,背后是硬核基建与精细调度的深度协同。今年新增的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沈佳高铁沈阳至白河段等新线,如同为铁路网“舒筋活络”,直接拓宽了运输通道;京哈高铁京沈段、沪昆高铁杭长段的高标运行,让“快进键”按下得更有底气。在此基础上,铁路部门动态优化开行方案,将高铁与普速资源“攥指成拳”,实现了日均开行列车同比增长7.1%的突破。这种“硬件”与“软件”的同频共振,不仅展现了中国高铁“八纵八横”网络的成熟,更彰显了铁路系统应对大规模客流的“绣花功夫”——它让“说走就走的旅行”少了拥挤的焦虑,多了便捷的从容,也让“流动中国”的底盘更稳、后劲更足。
2330.9万的“跨境量”,是开放胸怀与联通力量的生动诠释。流动的中国从不局限于国内,更向着世界敞开大门。广深港高铁2330.9万人次、中老铁路19.7万人次的跨境客流,加上中越、中俄、中蒙国际列车的稳定运行,让铁路成为跨国界的“友谊纽带”。当旅客坐着高铁穿越深圳河,当货物与人员沿着中老铁路往来于中南半岛,铁路不仅便利了跨境游,更推动了沿线的商贸往来与人员交流。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中国铁路以“互联互通”的实践,传递出开放合作的信号——它让“地球村”的距离不再遥远,也让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中国动能”。
更令人动容的,是藏在数据背后的“民生温度”。学生优惠票“折上折”、94个站点的互联网订餐、扩大试点的高铁宠物托运,这些看似细微的服务优化,却精准击中了旅客的“急难愁盼”。当学生能更便捷地返乡返校,当旅客在列车上能吃上热乎的家乡菜,当“毛孩子”能陪伴主人出行,铁路服务早已超越“运输”的单一属性,成为传递温情的载体。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正是35.4亿人次选择铁路出行的重要原因,也是“流动中国”充满人情味的关键所在。
35.4亿人次,不是终点,而是“流动中国”加速向前的新起点。当钢铁动脉持续延伸,当服务品质不断升级,铁路必将继续以“铁”的坚韧与温情,承载更多人的梦想,激活更多领域的潜力。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的关键节点,这组闪耀的铁路数据,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预示着,一个更畅通、更开放、更温暖的“流动中国”,必将为高质量发展写下更精彩的篇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吕金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