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应急管理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御,从事后救援转向事前预防。这一转变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覆盖城乡的灾害风险普查,以及不断完善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装备配置。这些工作看似平凡,却如春雨润物,在关键时刻发挥决定性作用。正如古人所言:“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真正的安全不是危机来临时的手忙脚乱,而是平日里筑牢的每一道防线。
基层是应急管理的主战场,平时的投入决定着战时的效能。在浙江,村级避灾安置点完成规范化改造;在广东,乡镇专职消防队实现全覆盖;在四川,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一点一策”精准防控。这些扎实的基础工作,使得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有效处置。更可贵的是,通过常态化应急演练和科普宣传,社会公众的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升,“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氛围正在形成。
当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各类风险挑战日趋复杂多元。唯有将安全发展理念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将资源更多投向平时预防,将工作做在危机发生之前,才能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这需要持续完善“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构筑起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桦加沙”台风会过去,但还会有下一次台风,应急管理的使命永无止境。我们期待的是,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和努力,让应急管理工作越来越“无事可做”,这不是目标的缺失,而是境界的达成。当安全成为城市运行的底色,当防灾减灾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加坚实的安全保障。这也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好的诠释。 (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