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70年的沧桑巨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一个生动缩影。”在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成就展时,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这片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广袤土地的时代变迁。
从1955年到2025年,七十载春秋划过天山雪峰,映照出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新疆地区生产总值从1955年的12.31亿元到2024年突破2万亿元大关,粮食单产跃居全国第一,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法治根基是边疆治理的稳定之锚。依法治疆,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制度基石。近年来,新疆全面深化依法治疆,围绕维护社会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制定出台一批地方性法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夯实法治根基。
在吐鲁番交河故城,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清理塔尔朗河流域垃圾,修建过水桥梁,让护城河重现清流。今年4月,新疆首个文物与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基地在这里揭牌。
法治建设不仅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也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创新司法审判模式实现纠纷高效化解,深化审批改革、规范决策程序、强化法治督察,新疆以法治“绣花针”精准穿引改革、发展、稳定的“千条线”。
随着中国(新疆)自贸试验区乌鲁木齐片区法庭揭牌成立,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不断完善,为打造亚欧黄金通道和向西开放桥头堡提供法治保障。
民族团结是石榴籽精神的生动实践。“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不仅是比喻,也是新疆大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的现实。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巴哈义古丽·尼合买提为13个不同民族的孤寡老人建了一个家。
2017年5月,在政府支持下,巴哈义古丽牵头建立民族团结爱心工作室,帮助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失能老人安享晚年。工作室凝聚起各族群众携手扶贫济困合力,已成立8支志愿者服务队,一千多名志愿者们共同资助贫困学生5500人,为7900多名孤寡老人送去关爱。
在新疆深入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中,当地各级各部门干部主动深入基层与各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帮助解决就医、就业、就学等实际困难。
目前,新疆已建成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71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01个,民族团结已经从口号内化为每个新疆人的日常行动自觉,成为一张闪耀的“金名片”。
经济跨越式发展是核心要义。新疆已从昔日的边远地带,转变为中国向西开放的核心区和枢纽地带。2024年,新疆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351.1亿元,与全球211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经贸往来。
在霍尔果斯口岸,车辆有序排队,驶向哈萨克斯坦。自2023年8月15日起,中哈边境霍尔果斯口岸“24小时不打烊”,开启全时段货运通关模式。2024年过境中欧(亚)班列1.64万列,已经连续五年保持在万列以上。
新疆依托资源禀赋,加快建设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新疆原煤产量达到5.43亿吨;油气当量达到6664万吨,连续四年全国第一;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正从资源大区向资源强区迈进。
曾经的“口袋底”已成为“桥头堡”,新疆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润疆才能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新疆深入推进文化润疆,通过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
如今,白墙青瓦马头墙在新疆随处可见,许多大中小学在校园设立孔子等文化名人塑像,促进各族青少年零距离感知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目前,新疆已建成150家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18个文化馆、111个公共图书馆。
文化润疆不仅固本培元,更为新疆发展注入新活力。2023年2.65亿人次、2024年3.02亿人次游客量,彰显了“大美新疆”“新疆是个好地方”文化品牌的吸引力。
根据规划,到2030年,新疆将打造万亿元级文旅产业集群,年度接待旅游总人数超4亿人次。文化软实力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硬支撑。
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展览馆,习近平总书记驻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旧对比照片前,详细询问有关情况。这些影像记录的不只是山河变迁,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命运的时代印记。
那些曾经被风沙困扰的村庄,如今被3046公里的绿色防护带环绕;那些曾经闭塞的边陲小镇,如今已成为“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开放前沿。
七十年团结奋斗,九万里风鹏正举。石榴已红,天山为证,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疆正昂首走来!(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