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环卫工翻8吨垃圾帮游客找回儿童手表”的新闻引发关注。
据报道,7月1日,来自深圳的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从太原抵达大同,在下车时不慎遗忘装入干净纸质垃圾袋中的儿童手表。次日,卢女士拨打12345热线向大同市城市管理局求助。经追踪,确定手表已随垃圾进入中转站挤压箱,有约8吨垃圾。最后,经过两名环卫工人4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丢失的手表终于找到,并于当晚送还至卢女士手中。
这本来是条当地城管部门成功为游客找回失物的暖新闻,没承想却引发了公众的诸多质疑和不满。这或许是大同相关方面所始料未及的。
“一个电话手表,至于这样耗费人力吗?”“考虑过环卫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吗?”“要是人工耳蜗这种的还可以理解,一个儿童手表,没必要。”类似的声音在舆论场发酵,与“深圳游客盛赞大同环卫工”的官方叙事逻辑,形成某种张力。
同一事件,两种叙事逻辑,正说明不同的立场,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并非就是对与错那般泾渭分明。
大同城管局回应称,帮市民寻找失物并非个例,“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而且,为外地游客找回失物,提升其旅游体验,也是为城市形象加分的做法,似乎并无不妥。
但舆论场的质疑与不满,则代表了另一种值得反思的立场。公众对此事的讨论,一方面体现了对两位环卫工的体恤和共情。另一方面,公众对“有无必要、值不值得”的质疑,反映的是此事中对人力物力的消耗与丢失物品的价值相比,并不对称的问题。
毕竟,为了一块儿童手表,如此大动干戈,本质上,是在为个人的失误而耗费公共资源,是否合适,值得商榷。尤其要考虑到,若此种做法引发模仿效应,成为惯例,游客丢了东西,不管责任在谁、耗费多大,都要利用公共资源去寻找,将可能产生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这一事件也反映出城市公共服务的尺度问题。公共服务力求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这没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相关部门若能根据事件的紧急程度、物品的重要性、资源的耗费以及劳动者权益等多方面因素,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应对机制,或许会更好些。一次有温度的公共服务,并非要“有求必应”,也应是有综合考量的。
当地城管局最新回应称,此次事件对工作有促进作用,坦诚接受网友的批评,下一步会对环卫工人有一定奖励。可见,经此一事,舆论场与官方叙事的不同指向,亦可成为反思公共资源分配、劳动者权益保障以及城市服务理念的契机。如此,才能更好实现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和人性化。(迟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