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友踩过的坑来看,“山寨”之流堪称“套路大赏”。要是没有一番咬文嚼字的劲头,恐怕就着了它的道。最常见的是在字形上做文章,“全典”“康帅傅”“雷碧”等令人傻傻分不清,加之刻意模仿知名品牌的外包装,委实考验眼力。汉字的博大精深,竟被以这样的方式“发扬光大”。不良商家似乎还挺懂心理学——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有一种“自动纠错”的能力,即便顺序颠倒也不影响识别,“橙果粒”就是利用了这一点。
“山寨”产品笑料多,却不能只当笑话看。虽然“山寨货”价格低廉,其质量却得不到保证,甚至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风险,不仅侵犯消费者权益,还损害了公平竞争,助长了“碰瓷者得利,创新者吃亏”的歪风。随着近年来各地多次打击整治,“山寨”食品在城市商超基本很少出现,更多的是藏身于农村市场。如今又延至线上平台,如不少商家将“山寨”饮料与餐食打包成套餐捆绑销售,说明监管仍有存薄弱地带,其违法成本还不足以形成有力震慑。
线上销售无法直接观察产品,某些情况下更难防范。又因取证困难,数额不大,普通消费者即便发觉受骗,也往往只能自认倒霉。此外,“山寨”的风还吹向了直播间。日前据媒体调查,一款“新西兰羊奶初乳高钙粉”打着“进口”的旗号,实际产地却是江西宜春,产品类型实为方便食品。同样很有迷惑性的是,其直播间一度取名为“胖东莱食品中转仓”,所谓的“香港纽崔莱公司”,和大家熟知的安利纽崔莱并无关系。
遏制“借网抬头”,必须露头就打。事实上,部分合规厂家也在制造“山寨”食品,给原创品牌维权带来挑战,许多小作坊式生产隐蔽而分散,擅长“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治理工作有其复杂性。因此,不能指望消费者“慧眼识雷”,也不能光凭平台自觉,还需全链条发力、长效治理。比如,加强跨部门跨地区协作,加大处罚力度;建立防伪溯源机制,利用大数据手段顺藤摸瓜;压实电商平台主体责任,及时响应投诉举报。
“舌尖上的安全”重于泰山。今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部署专项整治行动,其中一项就是向线上线下销售“山寨”食品亮剑。让“山寨”无处遁形,要的就是雷霆之势、绵绵之力:你若“安营扎寨”,我必连根拔起。(钟 颐)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