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内部管理,合法规范经营,公平有序竞争。”从通报内容来看,信息比较有限,没有说明具体问题。但是结合约谈的时间节点来看,还是不免令市场生疑:从京东“踢馆”外卖赛道、美团推出千亿补贴开始,到饿了么和淘宝闪购代表阿里一起加入战局,这一轮外卖“三国杀”已持续了近三个月,监管层面是如何看待这场大战的?网友们的质疑更直接,“是不是这一轮补贴要结束了?”
首先要肯定,这场“外卖大战”是良性的,有很强的正向价值。因为京东作为一条“鲶鱼”的加入,带来的不仅仅是红包优惠,更是首次将社会保障、分配方式调整等作为内容,获得市场好感。比如双方都从社保“破题”,为骑手缴纳五险一金,有的尝试“零佣金”或者降低抽成,为外卖企业让利。长期以来,骑手的社保问题、商家的抽成问题都如同横亘在行业面前的“拦路虎”,以良性竞争的方式推动这些问题摆上台面,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
同时也要看到,行业竞争涉及利益调整,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早些年,滴滴、美团、饿了么就在无锡掀起“外卖大战”,结果有平台强迫商家“二选一”;网约车进行“烧钱大战”时,也有一些平台招募或诱导未取得许可的驾驶员和车辆“带车加盟”。在本轮外卖“三国杀”中,也有平台互相指责对方玩“二选一”游戏,有的通过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等,这就超越了竞争的底线,破坏了公平的市场环境。
更重要的是,烧钱很难做大平台,恶性竞争会留下一地鸡毛。回顾十几年来的互联网业态,在电商、网约车、共享单车、新零售等领域多次产生“烧钱大战”。短期看,烧钱的确给消费者带来了利好,加速了行业发展和创新。但长期来看,大多数钱都烧在了同质化竞争、恶性价格战上面,带来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烧钱大战”的结果往往是企业合并或者出清,最后只剩下一两家平台,处于名副其实的垄断格局,最终有损消费者利益。外卖平台在补贴上角力,希望通过烧钱留住用户,隐约也有陷入“内卷式”竞争的意味。
总的来看,这次约谈既是对已有问题的及时介入,也是对行业竞争的一次提醒。历经多年发展,外卖行业已进入全新阶段,此时合理分配行业发展成果,与持续推动行业规模扩张同等关键。与其大打价格战,不如将精力放在价值重构上——通过调佣金、降配送费,让商家多赚点;通过提供社保、优化算法,让骑手“敢生病、敢休息”;打造“放心外卖”,让消费更有信心。如此,才能切实维护消费者、平台内经营者和外卖骑手的合法权益,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王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