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营长张灿灿(中)在演练中与官兵研判敌情。崔获阳 摄
□本报记者 徐东坡
八月初,西北高原训练场上,一场实兵对抗演练骤然展开,步兵分队与无人机、无人车协同向“敌”发起突击。
一名指挥员密切关注着“战场”态势,沉着下达指令。他中等身材,精瘦干练,黝黑脸庞印刻着高原留下的沧桑。
他就是陆军第76集团军某旅营长张灿灿。从军23年,他始终坚守备战打仗一线,矢志不渝锤炼打赢本领,在强军征程上冲锋在前、磨砺刀锋。不久前,他被中宣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表彰为“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淬炼:农村娃誓做红军传人
“当兵就要当好兵,冲锋就要冲在前。”在张灿灿的宿舍,桌子上的日记本扉页写着这样一句话,字迹被岁月浸润得有些模糊。
张灿灿出生在豫东一个农村家庭,父亲曾是一名军人。受父亲影响,2002年,18岁的他报名参军,从中原大地来到雪域高原,进入“夜老虎连”。这是一支诞生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连队,战功赫赫。从那时起,做无愧于“红军传人”的好兵就成了张灿灿的目标。
“入伍后,除了训练,我基本没有娱乐时间。”张灿灿说,自己身体素质并不出众,为自我加压,平时一件沙背心、一副沙绑腿很少离身。无论基础体能还是障碍训练,他都瞄着“龙虎榜”上的纪录较劲。爬战术梯手套磨破,血痂和木刺粘在一起还咬牙攀爬……凭着不服输的拼劲儿,他陆续登上营连各个“龙虎榜”。
“突破自我极限,就是一片新天地。”张灿灿记得,2008年3月,他参加高寒山地障碍比武。过2米深坑时,他不慎踩到结冰的坑沿,失去重心栽入坑内,膝盖撞向坑底,痛得他眼前一黑。深吸一口气,他翻身出坑,拖着伤腿冲刺,硬是把自己“甩”过终点线。
2分50秒,刷新纪录!那年,张灿灿荣立二等功,次年被保送提干。
学成归来,从战斗员变身指挥员,他坚信“带兵人的威信是靠本事挣来的”。
2017年,张灿灿所在部队改编为合成旅,他从步兵排长被提拔为炮兵连长。“步兵玩不转铁疙瘩!”面对质疑,张灿灿自觉地当起“新兵”,虚心向专家骨干请教,夜以继日背射表、练操作,很快成为炮兵专业的行家里手。
淬火者得刃,负重者得翼。一个月后,实弹射击,张灿灿带头打出首发命中、三发全中的好成绩。战士们服气地说:“这连长,真敢跟自己较劲儿!”
“红军传人,就得把‘过硬’刻在骨子里。”20多年来,张灿灿8次转岗,岗岗过硬,全营武器装备样样精通,考核成绩稳居全旅军官前列。
转型:雪域开辟新战场
海拔3000米的山顶云雾笼罩,山下训练场上,战士们的呐喊声震山谷。
“演训是我们的常态。”张灿灿说,将来战场在哪儿、有多复杂,无从得知,只有预设最难的情景去训练,才能应对挑战。担任营长后,张灿灿带领官兵走遍大漠戈壁、冰峰雪谷,积累高原极寒等极端条件下的练兵经验。
“爱学习钻研、敢想敢干”是战友们对张灿灿的普遍评价。他脑子里时刻想着打仗,想着如何打赢。
一次高原驻训,高大的山体激发了张灿灿的灵感,他立即组织研究攻关。数月后,官兵们着眼战场需要,构造出一座功能齐备、结构合理的综合地下掩蔽工事,成为众多兄弟单位观摩学习的榜样。
近年来,无人智能技术在战争中深度应用,张灿灿积极思考着全营战训转型的路径。
“未来战场在云端,我们营必须主动‘换羽’!”听说某项训练有先行试点任务,他主动请战,带领官兵成立战法创新工作室和无人装备攻关团队。他们自研设备器材、编写训练教材、开展模拟训练,培育了一大批优秀骨干。
高原作战,极端天气是潜在敌人。他们通过上百次试验论证,摸透高原低温条件下电池续航的衰减规律,最大限度延长了穿越机的滞空时间。目前,该营已取得20余项装备革新成果,探索的“智能+”训练模式在全旅推广。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张灿灿带领全营官兵攻克10余项战训难题,梳理总结20多条高原高寒练兵经验,多次完成重大演训任务,被表彰为战区陆军“新时代精武强能标兵”,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带兵:硬杠杠与热心肠
“热心大哥”“苛刻教官”,采访中,战士们讲出两个不一样的张灿灿。
2019年春,为期两个月的预提指挥军士集训,让所有人记住了张灿灿这句话:“我的成绩就是训练标准。”
集训中某次战术训练,一名军士成绩为26秒,这与他最好成绩相差甚远。“为什么没拼尽全力?”张灿灿脸色难看,他走向起点线,跃进卧倒、低姿匍匐……一连串动作干净利落,用时仅19秒,比优秀标准还快3秒。
“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怎能带好兵?”从此,这个成绩就成了大家心中的“及格线”。在全旅新选军士结业考核中,张灿灿所在营综合排名第一。
“平时训练花拳绣腿,战场就会断胳膊折腿。”张灿灿深谙此理。组织训练演练时,他总是想方设法把战场设真、环境设险、课目设难。
去年4月,西北戈壁滩上,张灿灿组织迫击炮实弹射击训练。突然沙尘暴来袭,有人建议推迟训练,张灿灿严肃地说:“战争不会挑天气,练兵岂能避风沙。”他带领官兵探索恶劣环境下作战方法,全营打出“良好”成绩。
这位训练场上“不近人情”的营长,却敢为自己的兵拼命。
海拔5300米的高原演训场上,战士陈明明突发急性高原反应休克,张灿灿扛起氧气瓶就奔向两公里外的医疗点,战士获救时,他因缺氧栽倒在地;炊事员张渭川被烧伤,他到医院彻夜照顾;二级上士阮金昌买房被骗,他跑了10趟协调两地武装部追回房款……他把战士当家人。
一级上士谭林林至今心怀感激。谭林林曾是训练尖子,部队转型后有些“水土不服”,跟不上转型发展步伐。张灿灿找他谈心,讲心得、教技能。谭林林成绩突飞猛进,被陆军表彰为“强军精武标兵”。
知兵爱兵育好兵,激发了队伍战斗力。去年旅竞技大赛,张灿灿率队狂揽16个课目中12项第一,总评高居榜首。
守护:女儿永远的骄傲
小女儿出生,自己不在身边,是张灿灿心中永远的遗憾。
张灿灿的妻子刘茵是一名护士,在河南老家和公婆一起生活。2023年,小女儿快出生时,张灿灿正在执行一项重要任务。刘茵怕丈夫分心,直到孩子呱呱坠地,她才用微信发去孩子的照片报喜讯。
“看着孩子的小脸儿,心里既高兴又遗憾。”说起这件事,张灿灿至今内疚不已。
张灿灿的大女儿叫茉茉。上幼儿园时,茉茉经常喊着要爸爸,每次张灿灿休假结束要回部队,女儿似乎有预感,一把抱住爸爸,哭着不撒手。
“以前我们打电话,总有聊不完的话。”张灿灿说,女儿慢慢长大,却和自己有些陌生了,变得沉默寡言。说起这些,这位铁汉眼圈泛红。每次休假回家,他总变着法给女儿买礼物,做家务、陪老人……想尽可能地弥补家人。
但军人爸爸永远是女儿的骄傲。去年9月,张灿灿参与拍摄的纪录片《淬火》在央视首播。第二天一到学校,茉茉就向同学们炫耀:“我爸上电视啦!”看着同学们羡慕的眼神,她满脸自豪。
“军人守护的有小家,更有千万家。既然当了兵,就得对得起这身军装。”张灿灿说,这些年虽有遗憾,但不后悔。
风虽烈,吹不灭心中的战火;路虽险,挡不住冲锋的脚步。在雪域高原,寒意已悄然降临。张灿灿即将率领队伍奔赴新的演训场,只为磨砺出最尖利的刀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