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志松 通讯员 徐静
她从巍巍太行走出,带着中原艾草的温香与铜砭的微光,跨越3千公里山河,在戈壁绿洲驻足,以艾灸传温情,以火罐写大爱。连日来,辉县市中医院中医日间病房护士长、主管护师韩艳玲的援疆事迹,如同一股暖流,在天山南北悄然流淌、广泛传颂。
作为辉县市最美护士、医院优秀护士长,韩艳玲投身护理工作20余载,早已成为患者口中“技术好、有耐心”的韩老师。工作期间,她积极推动“中医日间治疗”服务模式的开展,将虎符铜砭刮痧、火龙罐、耳穴埋豆等十余项中医外治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年服务2000余人次,赢得患者的一致赞誉。
今年5月,国家援疆号召传来,韩艳玲面临着“小家”与“大家”的抉择。家中一双儿女需要照顾,双方父母身体也要有人招呼,家里的事全靠她跑前跑后。“家里有我,你放心去!”家人的支持与理解,让她卸下了所有的思想包袱。她深知,援疆不仅是使命,更是责任!最终,经组织委派,韩艳玲远赴新疆哈密市伊吾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支援工作。
临行前,她精心整理了近年来医院在中医护理领域的多项创新技术规程和临床路径,把“辉县中医经验”如同珍贵的宝藏一般,打包进她的行囊,希望能在遥远的边疆绽放光彩。
初到伊吾,挑战接踵而至。干燥的气候让她时常口唇干裂、咽喉不适,迥异的水土更是让她接连几日出现肠胃不适的症状,夜晚因不适难以安睡成了家常便饭。但韩艳玲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她一边默默调整适应,一边以敏锐的洞察力察觉到当地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各类疼痛性疾病及慢性病管理需求极为迫切。她深知,中医传统技术在这片土地上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应用价值。
援疆期间,她将中原医术的博大精深与伊吾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推出了一系列贴合当地需求的诊疗服务。同时,她还结合伊吾人民的生活习惯,传授中医养生知识,她的诊室门前,总是排起长长的队伍。针对干燥多风的气候特点,她精心整理呼吸道疾病调理手册,采用耳穴埋豆与多种灸法结合治疗感冒、咳嗽等疾病,成效显著,让许多患者摆脱了病痛的折磨。她从辉县市带去的耳部全息刮痧、温通刮痧等技术,不仅有效缓解了当地群众病痛,更是掀起了“中医养生热潮”。
韩艳玲将中医美容和健康管理理念引入伊吾。她教当地女性面部美容刮痧以改善干燥肤质,推广燃脂瘦身罐技术助力群众健康减重。她还利用巡回义诊为偏远牧场孩子调理,专门为牧区儿童设计增高调理方案,用中医技法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在专注于为当地群众纾解病痛的同时,她始终未曾忘记“授人以渔”的初心。在伊吾县人民医院,她积极组织开展中医护理技术培训,先后培养出众多能力突出的骨干护理力量,为伊吾县的医疗事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真正实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中医队伍”。
伊吾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管护师买努尔汗·乌斯曼这样称赞她:“韩老师平日里工作满怀热忱,对待工作严谨细致、一丝不苟,面对病人时更是耐心、体贴入微。在‘传帮带’过程中,她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为我们带来了耳部刮痧、温通刮痧、燃脂塑身罐等一系列先进技术。我们定会将所学所得充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不辜负韩老师的期望。”
从太行山到东天山,从共水之滨到戈壁绿洲,韩艳玲用一根艾条、一把铜砭、一颗仁心,架起了一座跨越两地的健康桥、团结桥、同心桥。这座桥,不仅连接着两地的医疗资源,更传递着两地人民深厚的情谊,见证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坚实印记,让中原与边疆的心贴得更近、情融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