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教坛三十余载 坚守初心以渔报国 ——记2025年度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李学军

2025-08-04 15:55:13 来源: 平原晚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李学军(右)带领团队实地调研

□记者刘志松

  在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的实验室里,一盏明灯常常亮至深夜。灯光下,一位精神矍铄的学者正俯身观察水族箱中淇河鲫的生长状态,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数据——他就是李学军。作为二级教授、2025年度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他用35年的坚守,在水产科研、教书育人与生态保护的领域书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答卷。

  “吃鱼怕卡刺”是不少人面对鲜美鲤科鱼类时的无奈。李学军在课堂上讲述鲤科鱼类特性时,敏锐捕捉到这一民生痛点。“能不能让鲫鱼少点刺?”这个念头点燃了他的研究热情。

  此后5年,他带领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从筛选骨骼发育关键基因,到锁定调控肌间刺发育的主效基因,无数次的基因测序、胚胎观察、数据比对,让办公室的灯光成了深夜校园里的“航标”。如今,无肌间刺淇河鲫新品种培育已进入关键阶段,“让老百姓放心吃鱼”的愿景,正从图纸一步步走向餐桌。

  这只是李学军科研生涯的一个缩影。作为河南省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淇河鲫育种岗位科学家,他培育的速生淇河鲫养殖新品系,让“淇河鲫鱼”这一地方特色品种亩产提升30%;他探索的稻田生态养殖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为粮食安全与百姓“菜篮子”添砖加瓦。他常对学生说:“科研不能关起门来做,要盯着老百姓的需求。”

  “我的身后是百姓无数,是河湖万千。”这句李学军常说的话,道出了他对水产研究的深层理解。在他看来,水产科研不仅要增产增收,更要守护好一方水土。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李学军主动挑起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鹤壁站的建设重任。他带领团队在黄河、海河沿岸布设数十个监测点,日复一日记录着生态系统演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数据。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最终凝结成支撑流域治理的“技术密码”。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大水缸”,其水质关乎数千万人的饮水安全。李学军主持建设的河南省丹江口水库水域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立的水生态风险预警模型,如同为水源地装上了“智慧哨兵”。

  2023年宿鸭湖水库清淤工程论证期间,他带队开展褶纹冠蚌种质资源调查。一日突遇八级狂风,采样船在巨浪中剧烈摇晃,随时可能倾覆。李学军紧握船舷,一边安抚队员,一边协助舵手调整航向。近一个小时的生死较量后,船只终于靠岸,而他随身携带的监测数据,完好无损。“数据比我们的命还重要。”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说。

  “李老师的办公室永远为学生敞开。”这是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学子的共识。35年来,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李学军的办公室总有学生围坐,或是讨论实验方案,或是倾诉学业困惑。

  学生陈琳曾对水产专业不感兴趣,上课时常走神。李学军发现她虽贪玩

  却有科研潜力,便特意布置了一项“有趣的任务”——观察淇河鲫的繁殖行为。从最初的敷衍应付,到后来主动熬夜记录数据,陈琳在一次次实验中找到了乐趣,如今已成长为水产领域的青年学者。

  “是李老师让我明白,科研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探索未知的快乐。”陈琳告诉记者。

  在李学军看来,水产学科既要“接地气”,更要“接人气”。他带学生下鱼塘、进湖区,手把手教采样技巧,在泥泞田埂上讲解生态养殖原理。

  李学军常说:“学水产的,脚底板要沾泥。”30多年来,他培养的学生遍布水产科研、养殖一线,不少人已成为行业骨干。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虚心为人,实心为事。”这十六字箴言,是李学军对学生的叮嘱,更是他自己的写照。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三尺讲台到江河湖畔,他始终践行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在水产科学的沃土上,播撒智慧与希望的种子,静待他们长成守护江河、滋养民生的参天大树。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