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志松 通讯员 新勇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文物保护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责任。我愿做一名永不退休的文保员!”说起文物保护工作,年逾花甲的杨观粮表示。
今年65岁的杨观粮家住牧野区王村镇寺庄顶村,从小就对历史充满浓厚的兴趣。
2008年,牧野区文管所指定杨观粮担任文保员。从此,他17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奔走在义务保护文物的路上。2012年,杨观粮被牧野区评为优秀文保员。
在王村镇境内,有国家级文化遗产1个——大运河永济渠(卫河)王村镇段;市级文保单位4个——马坊遗址、高湾遗址、大里法海寺遗址和周村许作梅墓。另有中马坊崇德寺、小里村关帝庙等区级文保单位。为有效保护这些文化、文物遗产,2017年,杨观粮在任国家一级文化站——牧野区王村镇文化站站长时,组建了9人组成的文保队,自己任队长,大力推进全镇文保安全工作。多年来,他走遍了辖区内的每一处文物点,从古老的寺庙到尘封的古墓,从斑驳的石碑到残破的陶片,他都如数家珍。2020年退休后,他初心不改,仍积极参与文保活动。2021年,他被评为全省优秀文保员。
多年来,杨观粮主动对镇辖乃至镇外古碑作实地考察。他冒严寒、战酷暑,花大力气、逐字辑录了100通碑的《王村镇及其周边古碑录》;考证采集小里关帝庙始建朝代、轶闻趣事,周村许作梅墓主生卒、传说,形成文字,提供给主管部门及相关村庄,或择其要点在网络发表,以扩大文保宣传力度和范围。
2010年,杨观粮先后主持指导寺庄顶天仙庙、大里法海寺两个古碑林的建立,开整治全市农村散乱文物安保工作之先河。2014年,杨观粮与同事赴马坊龙山文化遗址考察,发现一件仰韶文化时期的石斧,对实物拍照、交由上级文管部门妥善保管。市考古专家贺惠陆据此认为:马坊遗址的年代,可由1964年颁布认定的距今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再往前推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
2015年民生渠改造工程,实施划白线之际,听说渠床将从马坊遗址中间穿过。他意识到,这关乎文物安保,事情重大,立刻逐级上报。市文物局出面责令工程线路“避址绕行”,避免了一场遗憾工程,使马坊遗址得到有效保护。
退休以后,他带头参加市区组织的文保业务培训,认真完成每月的实地巡查,走遍王村镇辖区,挖掘新的文物资料,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鉴于杨观粮从事文保工作多年,贡献较大,经区、市逐级上报,2022年12月,河南省文物局将其列入2021年度全省100名受表彰优秀文保员名单,系新乡市6名入选者之一。
杨观粮深知,文物保护不仅仅是修复和守护,更需要让更多人了解文物的价值,激发公众的保护意识。为此,他经常走进学校、社区,举办文物知识讲座,宣传国家相关法律,增强群众的文保意识,并动员、依靠群众协同联保。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文物保护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