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舞相融,弘扬“扶弱小以武辅仁”的侠义精神
《咏春》创造性将中华文明的“活态文化”武术与现代舞蹈语汇结合起来,还原了舞蹈本体语言的张力与生命力,激活了我们身上的武侠基因,让观者过瘾、血脉偾张。在我国古代,“舞”“武”二字互为通假字,但实际差别很大。舞蹈是抒发内心、表达美,武术以攻击作为出发点,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发力。咏春拳,速度快、幅度小,近身搏击、以柔制刚,少有大开大合的动作,与舞蹈在表现形式上非常不同。演员们花了一年时间,经过反复的动作打磨和拳拳到肉的真实训练,使自己的力量更加短促、直接,更加强劲,使武术具备 “可舞性”,舞蹈具有“含武量”,从而在舞台上呈现出一气呵成的武术质感和热血刚劲。剧中主角叶师傅身怀绝技,初到香港虽陷困境,但不骄不躁;面对黑恶势力欺压乡邻,能挺身而出,赢得大家的尊敬和认可;徒弟加邻居的猪肉荣更在紧急时刻为其挡住致命一枪,这是以身报德。习武并非滥用武力、以强凌弱,而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尚武精神并非简单的崇尚武力、比拼谁更厉害。武舞相融,是中国人骨子里习武强身、无惧艰辛人文精神的折射;叶师傅也是我们止戈为武、“扶弱小以武辅仁”中华武德的杰出代表。
双线叙事,歌咏自立自强、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
叙事是剧的基础,只有通过故事的起承转合,才能给观众带来艺术的享受。咏春、叶问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舞剧如何讲出新意?主创团队在叙事结构上大胆创新,采用双线、双场景交织递进叙事方式,将“叶问的故事”和“记录叶问故事的深圳追梦人的故事”两条线、双场景跨时空、无缝衔接切换,实现了叶师傅与当代电影工作者的隔空感应、“戏里戏外”的心灵契合。聚光灯下,叶师傅赴港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克服各种困难,与各武林门派一同摒弃门户之见,共同传承中华武术。叶师傅也从一般的武林中人升华为率领众人传承中华武术的英雄,实现了个人人生的升华。另一条线,半世纪后,一群年轻人怀抱梦想奔赴深圳创业,也陷入困境、几度彷徨,在奋进中通过用灯照亮叶师傅,也感召了自己,最终成功。双线叙事丰富了舞剧的艺术内涵,提高了艺术审美,还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深入思考人生价值的平台,完成舞剧的现代审美意象再造。我们致敬英雄,也致敬每一位坚守梦想的平凡人,从而将不同时空的中华儿女自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与香港狮子山精神、新时代深圳精神相互呼应、同频共振,激荡出时空迭代下不变的民族情怀与精神内核。
传承“双非遗”,讲好岭南故事、民族故事、内地香港同宗同源故事
《咏春》将咏春拳、香云纱“双非遗”及众多的岭南元素恰到好处地融入剧情和舞台表现中。咏春拳,作为中国武术南拳著名拳种,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香云纱又名“响云纱”,是岭南地区一种古老的染色面料。香云纱比棉布轻薄、比丝绸厚重,轻爽柔润、不沾皮肤,非常适合炎热潮湿的岭南夏天穿着。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叶师傅和演员们的服装由香云纱制成,灯光下,五彩斑斓的质感和一招一式的美感相映成趣,更显干练洒脱。当年叶师傅身着香云长衫离开家乡,香云纱也成为重要的情感线索,寄托着游子对家乡的眷念与乡愁。妻子永成与一群女子上演极具岭南风韵的“响云”群舞,她们头戴斗笠,身着绛色香云纱,赤足行过海边温润的泥土,并以不断地下腰、奔跑动作,如同被海浪打回又不断奔跑,表现出制作香云纱的劳动汗水与香云布匹翻飞起伏的丰收美景。在舞台和剧情上,鳞次栉比的建筑置景,逗鸟、正骨、卖猪肉等生活场景,齐声用粤语朗诵“咏春”祖训等,都映射出香港与内地同宗同源、民俗相近的历史人文风貌,岭南文化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多彩特质。
影舞结合,打造英姿飒爽、更具冲击力的舞台光影世界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言,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旨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咏春》的两位总编导巧妙将舞台艺术与蒙太奇手法有机结合,借助简约灵活、旋转升降的舞美置景,电影质感的光影与大量水墨色极简的运用,与沉稳强劲的招式相呼应,运用“逆光”“低调光”等独具氛围感的灯光切换,配以跌宕起伏、温婉悠扬的音乐,彰显出传统武术、古典舞和现代舞的糅合之美,实现舞蹈的电影化表达。叶师傅与“螳螂拳”等四大功夫门派“掌门人”,长达18分钟的“巅峰对决”,堪称全剧的华彩段落。全程没有暗场换景,简约灵活、旋转升降的舞美置景,独具氛围感的灯光切换,跌宕、温婉的音乐,演员糅合了武术进攻、防御与舞蹈的腾挪、滑步,高扬传统武术、古典舞和现代舞结合的英武与浩然之气。一袭黑衫的叶师傅拳棍结合、行云流水,连续对不同门派的掌门使出不同招式,无任何停歇,尽显宗师气派,干净利落、刚劲有力,赢得全场掌声如雷。
多方赋能,建构简约淡雅、意蕴幽远的中式审美
中华美学精神不只体现在我国古代的绘画、书法、歌舞、诗词、建筑作品中,更是因应不同时代,记入不同的元素和艺术家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舞蹈语言的非文字与抽象性特点,使其更具包容与开放。主创们通过对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诗意化提炼,在现代舞美灯光、影像科技、舞美装置、音乐服化等的加持推进下,让血脉里的“古典美”与当代审美同时焕发生机,以舞蹈意象建构起内敛洒脱、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简约留白的中式意境之美。在过招中,不只在乎谁“技高一筹”,更多追寻中国功夫的筋骨与风范,强调天人合一、强身自卫和点到即止。叶师傅与妻子永成的双人舞,浪漫隽永,一个托举动作,流露出英雄在妻子面前独有的“铁骨柔情”;在“离别”段中,叶师傅妻子永成因思念故土,离开叶师傅回内地,叶师傅一人静坐舞台一侧,转台的旋转让永成渐行渐远,营造出离别的缠绵与不舍。“咏春堂”牌匾的升、降意象丰富,叶师傅抱匾亮相,先竖放在家中地面;经与其他掌门过招后,将匾升到舞台中央;当弟子猪肉荣中弹后,大家认识到,仅仅依靠个人或一派,是无法对抗黑恶势力的,必须破除单个门户之见,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因此“咏春堂”的匾又降下来,不过众人心中的中华武魂升起来了,共同抵御外辱的气魄也升起来了。
多媒介助力,推动舞剧出圈出彩、持续绽放魅力
“舞剧艺术”对观众的艺术修养、审美门槛有一定要求,在阅读碎片化短视频化的全媒体时代,舞剧的宣介传播更需要加强。“酒香也怕巷子深”,《咏春》出品方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借助网络技术、创新方式,重点把握一个“潮”字,在英雄与凡人、专业与美感、传统与青春上更进一步,让一般人尤其是年轻人更喜欢。自2022年12月在深圳保利剧院成功首演后,旋即登陆B站“2022最美的夜”跨年晚会,直播当晚人气峰值高达3.3亿,视频播放量各平台超2亿,获得广泛好评,内容口碑不断发酵,相关话题登上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话题热榜……出品方积极利用中央、省市权威媒体矩阵进行品牌传播,同时借助微博、小红书、抖音、微信等社交平台广泛推广、互动传播,还登上央视龙年春晚、“深圳故事”主题推介活动、香港演艺博览和各地重大艺术节等,借势传播。通过媒体的片段选播、资讯口播、后台探秘和艺术家专访等形式,两位编导和演员线上线下与粉丝、网民互动交流,热度不断攀升,席卷国内外多个剧场,众多“咏春迷”千里追剧,跨城连刷;线下到线上,圈内到圈外,带旺一波波“叶问蹲”“武术热”风靡全网,引发了各种话题讨论,舞剧成功“出圈”。
从“破圈”到“出海”,《咏春》今年登上世界舞蹈殿堂的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和巴黎会议宫,创下中国舞剧在欧洲商演时间最长、场次最多的纪录,被英国媒体誉为“2024年伦敦最值得观看的舞蹈表演”。从深圳走出来的《咏春》,实现了“口碑票房双丰收,出圈出海创新篇”。我们有理由相信,《咏春》会越走越远,不断演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彩故事,以创新的形式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文化、文艺的风采,成为“深圳出品”原创文艺精品的靓丽名片。
(赵东,作者单位深圳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