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具东方特色和中国韵味的艺术样式,戏曲传递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伦理观,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
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的内容和精神风貌不断与时俱进,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故事成为戏曲新的创新题材。沪剧《挑山女人》取材于真人真事,讲述了一位平凡而坚毅的母亲当挑山工抚养三个孩子的感人故事;湘剧《月亮粑粑》则立足日常生活,展现了一位乡村民办教师的心路历程。这些作品都以普通劳动人民为描摹对象,与大众生活紧密联系。
戏曲创作者们深刻把握时代主题,紧跟时代步伐,在戏曲创作中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他们改造并创新唱词念白、行当及程式,使剧情更加贴近今天人们的口味,通过艺术剧场与社会舞台的交融,热忱描绘当下的生活。陕北道情现代剧《乾坤湾》讲述三个年轻人建设家乡的故事,为观众展现了一曲乡村振兴的时代颂歌;眉户现代戏《滚烫的年华》则真实反映了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典型人物事迹,表达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戏曲的艺术内涵,也使其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
戏曲的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在内容创作上,更体现在其形式的发展上。现代科技手段如灯光、布景、投影、全息技术的融入,使戏曲的呈现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不仅提升了观赏体验,也改变了观众的欣赏习惯。徐州的大型真人歌舞表演《大风歌》中的全息投影、郑州歌舞剧院的大型舞剧《水月洛神》的视觉效果都令人叹为观止,展现了中式美学的魅力。戏曲也应合理利用这些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艺术表现力,同时通过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推广,以扩大其影响力,更加贴近大众。
戏曲本就是一种开放的艺术样式,鼓励观众积极参与和互动。有时,戏迷们与舞台上的演员同步的共创与互动成为他们特有的享受,田野民巷中也常有戏迷自发装扮弹唱,成为公共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年轻一代则以新的方式创新表达古老戏曲的美学原理与特征,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兴起,戏曲拥有了更多元、更高效的交流传播渠道。2022年短视频平台哔哩哔哩播出的特色元宵晚会《上元千灯会》就是依循年轻人的创作习惯而制作的一台戏曲晚会,一经播出便吸引了众多关注,展现了戏曲在年轻一代的改编与创造中所焕发出的广泛影响力和生命力。
戏曲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高度综合性艺术,它以独特的程式技巧展现人们共有的美好情感,因此也吸引着世界各国观众,让他们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正因如此,自京剧大师梅兰芳出国访问演出以来,戏曲一直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今年10月,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在法国开启巡演。巴黎香榭丽舍剧院内,越剧《红楼梦·葬花吟》上演,年轻的越剧小生陈丽君扮演贾宝玉精彩亮相,赢得观众赞叹,网友更称其为“天选宝玉”,百年越剧再次吸引了世界眼光。起初,陈丽君因其在越剧《新龙门客栈》中的帅气扮相爆火出圈,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敏锐抓住明星效应,不做噱头浮夸表演,踏实演出越剧经典剧目,成功将一批原本只为追星的年轻人变成越剧迷。
在北方,秦腔科班——西安易俗社还积累了推动戏曲大众化的新经验。他们在戏曲的“产学研用”方面做出的开拓性贡献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西安易俗社不仅以讲座加表演的方式宣讲戏曲文化,为社会培训戏曲人才,还坚持戏曲编演与文化旅游相融合,丰富戏曲文化产品,打造文化街区,使戏曲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会客厅”和网红打卡地。
不论是越剧院还是秦腔社,不论是古剧目还是新编戏,戏曲工作者应不断走入大众生活,促进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提升戏曲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为戏曲的未来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
(作者刘翔,系湖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