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出月饼券,本是月饼厂商与消费者的双赢举措。厂商通过发券,预先筹集部分款项,缓解资金压力;还可以透过月饼券的销售情况,提前了解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产销安排;消费者预购月饼券则能享受折扣。
由于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纸月饼”在流通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皮儿厚馅儿薄”的情况。据报道,有的月饼券设定了预约提货、定点提货等限制,消费者遭遇提货难;有的商家提供临期月饼,消费者往往无可奈何;有的月饼券发行时贵,过段时间月饼不值券面价格了,消费者只能认栽……消费者花冤枉钱、权益严重受损,是月饼券引发投诉的主要原因。
更值得警惕的,是月饼券隐含的投机导向。假设月饼厂商印了一张100元的月饼券,以65元卖给经销商,经销商以80元卖出,消费者相互赠送,后以40元卖给“黄牛”,“黄牛”又以50元卖回月饼厂商。兜兜转转,月饼一盒没卖,经手者又都吃到了一口“月饼”,堪称无本万利的生意。“纸月饼”空手套白狼,会让老老实实做生意的厂商对市场产生误判。今年月饼市场较为冷清,“纸月饼”扰乱市场,更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循环。
月饼券还有滋生腐败的隐性风险。拿月饼券送人,“明码标价”的券面成了“诚意”的证明;收受礼品的人,借月饼券遮人耳目。据报道,有“黄牛”甚至提供“打折售券、按原价开发票”的灰色业务。这种“特殊商品”的需求者是谁、多报销的钱最终落入谁的口袋,引人猜疑。
面对月饼券乱象,监管部门应加强干预,平台也要加强审核。中秋月圆之夜,别独留消费者疑惑:拿“纸月饼”望月,天上的嫦娥认不认?(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