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明是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在信息传播、交流互动、文化创作等方面遵循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涵盖了网络道德、网络伦理、网络行为规范等多个层面,是社会文明在网络空间的延伸和发展。近年来,一系列有内容、有温度、有力量的优秀作品,在网络空间激发网民情感共鸣,推动网络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构建良好的网络文明风尚,离不开有效的网络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依规管网治网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相关部门多次开展“清朗”行动。“过去一年来,中央网信办累计清理拦截违法违规信息5745万余条,处置账号、群组781万余个,关闭下架网站平台超过4800家,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2024年7月,中央网信办发布的网络生态治理“成绩单”,彰显了肃清网络空间的决心。
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的传播,是网络文明建设中的一大难题。《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如此庞大的网民基数,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影响范围极广、治理难度极大。也正是因为如此,河南省委网信办创新开展河南网络辟谣沙龙。
和以往被动、静态、零散的传统辟谣模式不同,河南网络辟谣沙龙采用的是“1+3+N”创新模式,即设置一个主题,通过主旨分享、圆桌对话、线上互动3种形式,带动N个群圈共同参与。为了传递辟谣强音,放大辟谣传播声量,河南省委网信办不仅先后联合多家省直单位、新闻媒体、相关大学共同主办、承办,还聘任了来自文化、法律、媒体等行业的10名“网络大V”担任“网络辟谣大使”,积极参与网络谣言治理工作,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网络文明建设,离不开对良好文明风尚的倡导,离不开榜样的作用,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锐意创新,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批优秀案例,吸引广大网民踊跃参与网络文明实践,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然而,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当今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跟风起哄、网络暴力等现象仍然在还毒化着网络风气、污染着精神家园。
网络文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享有。坚持人人参与、齐抓共治,网络空间才能成为有价值认同、有人文关怀、有情感归属的美好精神家园。加强网络强国建设,既需要过硬的技术、发达的设施,也离不开优质的内容、健康的文化。人人都点亮光、成为光、散发光,就可以汇聚形成网络文明之光,构建出一个健康、有序、文明的网络环境,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