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舆论会产生这样的感慨并不奇怪。40年前的洛杉矶奥运会,当时世界还笼罩在“冷战”的阴影当中,苏联等16个国家缺席,美国队在奖牌榜上一骑绝尘,83块金牌是排名第二的罗马尼亚的4倍,奖牌数是罗马尼亚的3倍还多。那也是中国代表团在重返奥运大家庭后参与的首届奥运会,获得包括15块金牌在内的32块奖牌,名列金牌榜第四。而到本届巴黎奥运会,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获得金牌,9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奖牌。竞技体育的全球化潮流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因此不能孤立地看待中美两国奥运成绩的变化,这一变化本身就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大势的一种反映。
“坚持拿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巴黎奥运会,中国健儿在许多项目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比如,夺得花样游泳双人项目首个冠军的王柳懿/王芊懿组合,在比赛中运用了大量中国美学“国风”元素,中国队主教练张晓欢说,我们追求的目标并不仅仅是最高领奖台,而且要“惊艳全场”,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裁判都能“接受我们的音乐和动作编排”。在艺术体操赛场上,意大利队印象派画风的参赛服、保加利亚队“玫瑰之国”的参赛服,同样带着鲜明文化色彩和地域风情,奥运会的意义在这一刻超越了你输我赢,成为各国文明互鉴的绝佳舞台。从美国媒体赛后的不吝赞美,包括美联社对中国花游“这不仅是中国队的突破,更是这项运动的突破”的评价,都证明了这种交流互鉴的宝贵价值。
中国运动员到奥运赛场上当然是追求好成绩的,但这并非中国带给奥运以及全球体育发展的全部。郑钦文夺冠后,国际女子网球协会第一时间发出贺电,他们同样在期盼这样一位中国明星。近年来中国网球运动发展很猛,在网球场数量上已经位居全球第二,这块金牌毫无疑问将成为新的助推器。乒乓球运动最早在英国诞生,却在中国焕发出巨大生机,由于不少国家的高水平运动员都来中国联赛提升技艺,普通话几乎成了球员们的“官方语言”。国际上很多练乒乓的小球员都视中国队员为偶像。马拉松比赛中,领跑的运动员能带动其他运动员加快速度一起冲刺终点。中国不回避竞争,但同样重视合作与贡献,重视通过自身发展和表现,践行“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格言,同世界各国各地区运动员公平竞争、友好交流,增长了技能、增进了友谊,让奥运会成为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桥梁。
中美在奥运金牌以及全球更多的“榜单”上处于前二的位置,这样的格局未来可能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体育领域同样不应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中美如何处理好彼此的关系,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大事。还是那句话,中国不回避竞争,但必须是良性的、守规则的竞争,这样的竞争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做大蛋糕,而不能是恶性的甚至追求拼个你死我活的零和竞争。奥运赛场上冲刺金牌的瞬间竞争何等激烈,但如果谁要试图破坏规则向对手使绊子、砸场子,使用包括政治和舆论手段在内的盘外招,那就要受到所有人的唾弃,被“逐出赛场”。巴黎奥运赛场的发令枪虽然逐渐远去,但它给世界带来的思考却将持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