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玉(四川成都 媒体人):大量的案牍杂务、文山会海,让部分基层干部大呼“负担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基层负担过重的重要源头。切实给基层减负,从抓好作风建设入手,是必由之路。
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准确诊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不同地方、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突出表现和新变化、新特征,从而对症下药、精准纠治,千方百计把不该有的“负担”“包袱”统统甩掉。
孔德淇(广东广州 媒体人):为基层减负已成普遍共识,也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不少披上“新马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正成为新的现实痛点。
各地不妨梳理基层工作内容,制定负面清单,优化考核方式,同时着眼数字化转型,提升工作效能,让数据多“跑路”,告别“唯表格是举、以文稿论英雄”。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基层很多“四风”问题都是舆论曝光后才被“看见”,这也侧面反映面对不合理负担,基层向上反馈渠道存在堵点。因此,有关部门要俯身向下、深入基层,建立日常沟通渠道,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杨朝清(湖北武汉 高校教师):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关键在于树立重实干、做实功、求实效、重实绩的考核评价“指挥棒”。当那些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行动派和实干家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认同与激励,当脚踏实地的干部能够在选人用人时脱颖而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生存空间就会被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