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考研学生的选择不再是“非985、211不读”,而是转向更为理性的调剂选择,开始接受综合评价不如自己本科高校的调剂预录取。这种现象被形容为“向下考”。对此,有的人不理解,有的人感到惋惜,只因这并非主流选择。
从“双一流”转向“双非”,此番做法与“人往高处走”的成功学叙事背道而驰。果真如此吗?主动也好,妥协也罢,“逆向考研”更像是一种务实选择。适合才是王道,成长成才才是目标。考生从挑学校转向挑学科、挑专业,卸下身份光环、破除唯学历论,有利于为自身发展找到更适合的赛道。如此,优质生源的多向流动,也对资源均衡配置、教育多元化发展有所裨益。
某种程度上说,“逆向考研”背后是社会理性的回归。必须承认,一流大学不代表所有学科和专业都一流,“双非”院校中也不乏“单项冠军”、宝藏专业。西藏农牧学院爆满只是一个缩影。正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直接将学校和个人能力挂钩并不科学。对考生而言,无论“向上考”还是“向下考”,关键看能否实现“正向成长”。只要不被功利主义裹挟,能够助益个人成长成才,“逆向考研”有何不好?只要是理性选择,乐见更多考生主动“逆流”、“向下”拓展。 (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