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起案件中,不法分子做假的手段五花八门,医院官网、资格证书、医护人员、问诊过程、药品、病例资料等,无一不假,诊疗毫无个性化,甚至根本没有功效可言。
最具迷惑性的是,不法分子的部分做法是真实的。比如,其所在的医院是具有正规资质的民营医院,有关科室也真实存在,招聘来的真医生在处方上签字、在视频中露脸,不同程度参与互联网诊疗,此时,一些假医生充斥其中,真假医生交替出现,令人真假难辨。
真假混杂状况,使欺诈行为更难被发现。用真实的内容来应对监管,骗取患者信任;用虚假的医生和药品,让行骗成本最小化;在话术上套路满满,不仅可成为药品无效的开脱理由,还可让患者多次上当。一半是真,一半是假,左右逢源、进退自如。
真假混杂,是网上医疗最需防范的状况之一。尤其是细微处做假,更很难监管和辨别。该案的特点是假多真少,因而容易成为典型案例。如果假少真多,甚至只有关键一点为假,其他为真,同样可能加剧诊疗乱象,又该如何监管?
对于这种现象,治理的关键是“打假”和“抓真”,强化对实体机构和个人资质的监管,加大对违规承包科室和聘请医生“跑龙套”等做法的监管力度,提升击中要害的概率,最大限度从源头斩断网上医疗欺诈链条。
互联网诊疗的普及率不断提升,依托于互联网的医疗欺诈无疑也会相应增多。只有对类似的医疗欺诈冒头就打,并及时发现总结其中的新苗头新特征,有针对性地升级严管手段,才可能不断优化患者就诊体验,将互联网诊疗打造成高质、安全、便捷的诊疗模式。(罗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