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我看,我记录丨清澈的爱 只为家国

2024-09-30 09:18:03 来源: 河南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每隔几天,张爱华老人就上山为“红军洞”纪念碑、烈士纪念碑“擦擦脸”、除除草。姜家辉 摄

  开栏的话

  行走红色热土,前往科研一线,穿梭乡间地头,探访文旅地标,记录不变的坚守、朴实的奋斗、热诚的希望、厚重的历史……以眼观、以耳听、以手触、以身感,记者用微镜头记录所见所思所感。即日起,本报推出“我在,我看,我记录”专栏,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在一个个新闻现场,行走河南、感知变化。

  □本报记者 赵若郡

  头顶草帽、手持镰刀、带上毛巾,拿起巡山“三件套”说走就走,83岁的张爱华老人带着我们上山了。

  9月29日,我慕名来到“红军洞”革命遗址所在地——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听红军后代张爱华讲述“一诺六十年,守护红军洞”的故事。

  红军洞,一座座隔崖相望的山洞组成的洞群的统称。

  “‘保密洞’是红军开会的地方,‘休闲洞’是伤员们养伤的地方,‘小亮洞’是警卫站岗的地方,‘穿洞’的地势适合打游击……”边走,张爱华边向我们介绍,大大小小42个洞,她如数家珍。

  “上坡,脚尖先落地;下坡,脚跟先落地。”张爱华步伐矫健,走在前边带路。

  走到半山腰,指着一块刻有刘名榜题字的大石头,张爱华回忆起六十年前的场景:1964年春,老红军刘名榜返乡时,说这块土地就是大别山革命历史的见证,一定要有人管。

  “他冲我笑了笑,用拐棍指了指我说,你年轻,又是革命后代,你把它管好。”张爱华说,当时,她使劲点了点头。

  这一应就是一辈子。从那以后,山川树木、山洞遗址、烈士纪念碑成了张爱华最大的牵挂。

  张爱华经常往县文物局和乡政府跑,呼吁更好地保护革命遗址,1979年,“红军洞”革命遗址被列为新县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80年代,张爱华被聘请为新县重点文物保护和管理义务工作人员。

  行至更高处,顺着刻着“红军洞”三个大字的石碑抬眼望去,一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面向五星红旗,张爱华骄傲地向刘名榜“报告”:“请您放心,六十年前的承诺,我做到了!”

  在张爱华家中,一摞笔记本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中一篇日记《一生难忘的日子》做了特别标记。

  “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很受触动,让我更加坚定了守护好‘红军洞’的信心,肩负好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

  日记落款:2019年9月16日。当天,习近平总书记在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同张爱华等当地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亲切交谈。

  “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张爱华有了新使命。

  走进大别山干部学院宣讲“永葆共产党员本色”,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讲述“晏春山烈士的一生”,走进学校讲述“守护红军洞”的故事……讲好“四个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在新县,越来越多像张爱华一样的红军后代、老干部、老同志加入其中。

  “清澈的爱,只为家国。爱国就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听完张爱华讲述的故事,同行的省委老干部局研究室副主任高锐感慨。

  传承是最好的缅怀。从青春韶华到耄耋之年,坚守六十年的张爱华初心如磐,她在日记中写道:“只要还能讲,我就一直讲下去。”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