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坚持了52年的习惯......

2024-03-25 09:23:38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郭书武实习生杜佳怡

  “从1972年夏天开始,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左口袋里装些零钱,右口袋里装些整钱,以备病人不时之需。”

  3月21日,杨承汉一边说着,一边站起来,从衣服左口袋里拿出一个有些破旧的钱包,拉开拉链,露出了1元、5元、10元、20元的钞票,3个一元的硬币掉到地上,发出“叮当”的响声。他把钱包放回去,又从右口袋里拿出一把钞票,5张100元、1张50元。

  今年78岁的杨承汉教授是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一附院)消化内科医生。为什么要说装零钱的事情呢?这还得从几天前发生的一件事情说起。

  8年的寻找

  3月16日,在一附院滑县医院,滑县患者郭女士带着锦旗找到了杨承汉,满是感激之情:“那是我最困难的时候,你给了我50元钱,帮了我大忙。”

  8年前,郭女士带着小孙女到一附院求医,不料身上的钱丢失。为她诊治的正是杨承汉,得知情况后,随手从口袋里拿出50元钱给了郭女士,让她买车票回家。

  郭女士对此事一直念念不忘,但是不知道医生的名字,多次到一附院寻找也未能如愿。前些天,她到一附院滑县医院就诊,再一次说起此事。在医院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最终确认是杨承汉医生。她特意制作了一面“医德高尚善行天下”的锦旗来到了医院。

  面对郭女士和锦旗,做过太多类似事情的杨承汉实在想不起来事情的经过,因为他从来不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

  52年的习惯

  1970年,杨承汉开始行医,但是有意识地装些零钱则是从1972年夏天开始的。

  那一年,商丘市夏邑县暴发一种肠道流行病,病人一直腹泻。作为消化内科医生,杨承汉全力以赴投入到治疗中。一天,他发现一名患儿的父亲以“不饿”为由不吃午饭和晚饭,且急着出院。在他的追问下,对方才说出实情:身上只剩几分钱了,吃不起饭。闻听此言,杨承汉转身出了医院,到大街上买了4个烧饼和一碗稀饭,递到了患儿的父亲面前。那一刻,杨承汉看到对方满是感激的眼神。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给自己定了个规矩:身上一定要带着零钱,帮不了大忙也能帮个小忙。

  “我们医生不仅要有医术,还要有同情心、爱心、责任心。”杨承汉说。

  无论是在夏邑县还是在一附院,杨承汉接触到的患者大部分是农村人,经常发现一部分患者因为带的钱不够而不能拿药或者没钱买车票。每当此时,他都问对方差多少钱,然后从口袋里拿出现金给对方。

  “我给患者钱的时候,从来不问他们名字和家庭地址,也不说自己的名字。”杨承汉说,“对方有时候一定要问我名字,我就说到时候路过你家,你请我吃碗面条就行。”

  这么多年来,给病人拿了多少钱,帮助了多少病人,杨承汉统统不放在心上。他说:“有这些钱我也富不了,没有也穷不了,能帮一个是一个。”

  一辈子的仁心

  医者仁心,帮助别人是杨承汉从小受到的熏陶。

  小时候,他和家人一起吃饭,无论是否吃饱,最后都要留下一个馒头,为乞讨者预备着,仁心的种子就从那时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杨承汉问诊很仔细,不问清楚不开药,等处理完最后一名病人,常常到了下午1时。他一贯坚持少做检查,总认为患者的钱来得不容易。

  无论是当医生、主任还是院长,他从不接受别人的红包,也不接受别人的吃请。他认为,医院是病人求医的地方,医生收红包跟土匪劫财性质差不多。“我们是医生,怎能当土匪!”

  有一次,一名病人给杨承汉送了一个50元的红包,他当时的工资还不到100元。他立即把红包退回去,病人又送来,来来回回好几次。最后,他把钱缴到了病人的住院账户上,把单据送到了病人手中。

  对于病人邀请吃饭,他一律拒绝。他对病人说,“吃饭花你的钱,喝酒伤我的身体,两者皆有害,何必呢?”午饭和晚餐,除去必要的公务应酬,他都是在家里和医院食堂吃。

  年近八旬的杨承汉将要脱下白大褂了,但是一颗仁心永远跳动着。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