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鸿伟 李发兴 蔡树菁
司莫拉佤族村,又变了——
游客络绎不绝,村民干劲十足,产业有声有色,咖香书香伴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弥漫在整个村寨。
“咚……咚……咚……”顺着火山石铺就的道路进入村寨,三声铿锵有力的木鼓声从广场传来。
2020年1月19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云南省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了解乡村振兴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情况。
在广场上,村民们跳起了欢快的佤族舞蹈。按照当地风俗,总书记敲响三声佤族木鼓,祝福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在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广场上,敲响三声佤族木鼓,祝福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如今的司莫拉,已从昔日的贫困村变身为国家AAAA级景区。过去这里无人问津,如今游客如织;以前的年轻人都想着法子往外跑,如今都在家端起了“旅游碗”,吃起了“旅游饭”……
党的二十大代表,清水镇副镇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家清表示,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司莫拉的幸福路越走越宽阔,村民们享受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佤族古寨换新颜
司莫拉,在佤语里意为“幸福的地方”,令人心向往之。
金色的晨光透过薄薄的云雾洒下来,参天古榕繁茂的枝叶绿极了,散发出古朴的生机;清澈的七子泉如星点散落其间,一呼一吸空气甜极了;老有所依、幼有所教,家家户户其乐融融温馨极了。
早年的司莫拉可算不上幸福,“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风吹”是这个拥有500多年历史古村寨的真实景象。
在2014年年底,这里的贫困发生率高达23.4%,村民年收入仅有4600多元,是三家村最贫困的一个自然村。
如何让“幸福的地方”名副其实?在脱贫攻坚阶段,当地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改进公共服务。赵家清说,2016年,司莫拉开始探索利用民族特色发展乡村旅游,2019年年初见成效,人均收入首次过万,村寨还成为国家3A级景区,村民们的日子开始向幸福奔去。
在司莫拉佤族村,总书记深情地说: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从此之后,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赵家清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想着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游客在司莫拉佤族民俗文化陈列馆参观。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实施绿美亮化工程、安装智慧消防系统、开展“最美庭院”评比、推行“美丽公约”制度、成立佤族清戏传习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随着司莫拉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提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传统村落、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先后落在这里。
“司莫拉还有一个最大的变化,那就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站在寨子广场附近的幸福咖啡屋前,赵家清说。
咖啡屋里,布粉、萃取、打奶泡,村民罗爱艳操作流利。然而,7个月前,她还是连咖啡都没喝过的“小白”。“我以前在县城打工,收入只能养家糊口。”返乡后,罗爱艳勇于尝试,到咖啡屋应聘咖啡师,不仅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还成为村里第一个懂咖啡的村民。
罗爱艳正在制作玫瑰拿铁。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您尝尝,胭脂果膏、牛肉干、野生菌……这些都是我们手工做的。”游客手握咖啡,走到村寨里的农特产品一条街,摊主们说着一口腾冲口音的普通话,摊主们热情地招揽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赵家清说,以前村民们根本不会说普通话,更没有做生意的想法,现在都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家门口的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产业发展逢新机
早上8点多,熙熙攘攘的游客开始挤进村民李发顺家中,品尝佤族传统小吃大米粑粑。
“游客都爱来打卡我们家的大米粑粑,一天能卖出近200个。”李发顺的妻子杨彩芹在厨房忙来忙去,为游客准备着午餐。
游客在李发顺家等候用餐。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站在小院内,赵家清大声向前来考察的团队介绍:“总书记就是在这里告诉我们,要‘发展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经济,让更多乡亲就地就近就业,不断增加收入、改善民生’。”
“在2019年发展旅游之前,司莫拉没有支柱产业,全村超过70%的村民收入主要靠务工务农。”赵家清介绍,2020年6月,在党支部引领下,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建了起来,并引入腾冲市属旅游投资公司,采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聚焦“农旅联姻、三产融合”,以产业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年来,合作社先后推进建设农旅融合示范区、精品茶产业提升区、梯田稻花精品区等产业区。在合作社的带动下,靠着勤劳的双手,村民的“腰包”迅速鼓了起来。2022年,司莫拉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19259元,较2019年增加了65%。看着今年的发展势头,赵家清估计,经营性收入能占到村民总收入的60%以上。
腾冲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司莫拉还联动当地茶博园、热海等旅游景点,正联合打造佤乡风情、古寨乡旅、农旅休闲、民宿示范、温泉休闲、现代农业6种业态,形成22公里的旅游环线。
2021年4月,司莫拉入选了党史学习教育体验省级示范线路。赵家清说,司莫拉正抓住这个机遇,开展红色教育和研学活动,对外讲好佤寨的沧桑巨变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故事。而作为研学和红色教育基地的振兴学堂也正在修建中。
留住人才促振兴
村里的年轻人,以前往外跑,如今往回流。
佤族小伙子赵仁新是村里敢闯敢干的能人,在星级酒店、丽江古城摸爬滚打多年。
2020年,赵仁新带着经验回到家乡,改良版的青稞酥几乎是游客们人手一件的伴手礼。他还整合司莫拉佤族村特产的胭脂果酒,和省外酒企签订了每年供应1吨的长期合同。
游客在赵仁新的店铺选购商品。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因不时听到慕名前来的游客遗憾村里可游玩体验的项目偏少,今年8月,赵仁新以8.5万元租下1间商铺。他准备开个鲜花饼烘焙坊,为游客提供制作体验、品尝、购买“一条龙”服务,最终希望建起玫瑰花种植基地,在丰富旅游业态的同时,也能为村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村民返乡,是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结果。”赵家清说,观光车驾驶员、讲解员、经营商铺……只要人勤快,回乡不愁没事做。
发展中的司莫拉,还有“新村民”的助力。
乖萌小兔子招客,现磨咖啡飘香诱人,书吧寻一角清净阅读腾冲历史……幸福书吧是村里人气旺地之一。
今年1月,老板叶子看好这里的发展前景,举家搬至司莫拉。她希望将现代商业思维、美学理念带到传统村落,与这里的民族文化擦出更耀眼的火花。
接下来,叶子计划依托幸福书吧在村里推广读书会,邀请知名作家和手艺人来与村民交流,满足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开拓眼界、打开思维,赵家清多次带着村干部到大城市、小康村学习取经。“建设更加幸福的司莫拉,未来还需要凝聚更多的专业人才。”赵家清说,他们还需要一步一步地探索,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为吸引人才打好基础。
赵家清为考察团介绍司莫拉。人民网记者 李发兴摄
司莫拉的发展也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今年5月,云南省社科界的专家学者深入司莫拉,探求司莫拉的幸福密码。暑假期间,多所省内外高校的社会实践团队也走进司莫拉,针对产业发展、旅游商品同质化等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回乡就业的咖啡师罗爱艳听取了建议,升级了胭脂果膏的包装。她今年还计划把民宿扩大到10个房间,院子里再增设一个火塘,方便游客体验佤族烤茶。
“社会主义好,架起幸福桥。道路越走越宽阔,越宽阔……”夜幕降临,篝火升腾,村民和游客挽手共舞,欢快的木鼓伴着幸福的歌声,山村“夜经济”亮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