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透光散射玻璃、全自动灌溉和环境管控、自动升降采摘车……走进这座面积50亩的蔬菜工厂,一株株番茄根茎从装满椰糖基质里攀爬而出,叶片下是一串串红艳艳的果实。“目前才种了一半,每天出1500公斤,市场供不应求!”“70后”的王晓庆边采边说。不远处,2名“90后”对着电脑根据番茄长势,调控温度、湿度和灌溉频率。
从清华大学深造后,王晓庆先后在中关村搞科创、在大学当老师,种地的记忆还停留在小时候。“乡村要振兴,没产业不行。”去年年底,王晓庆带着技术、项目回到了辉县市老家。
河南孟电集团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碳,一年有百万吨。落实双碳战略势在必行,而蔬菜光合作用中恰需大量二氧化碳。就地吸收、转化,岂不是两全之美?王晓庆把这一想法讲给河南孟电集团党委书记范海涛,双方一拍即合。
很快,清华大学旗下的水木九天科技公司与其联合打造水木孟电碳中和示范项目,被列入省“三个一批”重点之列。项目落地仅用了3个月。
发电厂烟囱前是柔性能源岛,一侧是高透光散射玻璃房式的蔬菜工厂。二氧化碳、余热等汇集到能源岛,然后通过管道根据需要输送到蔬菜工厂,再经精细调控成为番茄等蔬菜的环境和气体营养。
王晓庆算了一笔账,一片15亩大的原始林,固碳只有10吨,而50亩的蔬菜工厂一年固碳达1200吨。再加上综合节碳,年固碳和减碳2万多吨,相当于“吃”掉了这座发电厂1/50的二氧化碳。
传统的种植方式,生产1公斤番茄需要160升水,约为300瓶500毫升矿泉水,而现在只需10瓶就够了。该蔬菜工厂采用无土栽培技术避免了土壤病害的影响,全程数字化管理,一年四季无间断种植,年产量可达百万公斤,是传统种植方式的四五十倍。
质量怎么样?王晓庆拿出一份检测报告说,经专业的PONY检测,这种薄皮沙瓤番茄的营养价值和微量元素分别是大田种植的5倍和2倍,达到欧盟SGS食品安全标准,食用口感更好,“目前订单已排到了8月份”。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其中之一就是“向设施农业要食物”。“这是全国首个在发电厂里建的蔬菜工厂,节碳、节水、节肥,实现了工农业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和以碳为基础的新产业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辉县市孟庄镇党委书记宋云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