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计划”第三年—— “合适”的专业精准匹配“适合”的学生

2022-05-10 15:48:02 来源: 光明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进入五月,高考话题逐渐升温,“强基计划”的讨论热度随之居高不下。这项以破解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短缺为目的的甄选培养计划今年进行到第三年,招生政策和社会认知都在不断调整、磨合。2022年各高校“强基计划”招生政策有哪些变化?迎来首次考核分流的在读强基班学生呈现出什么特点?这些变化和现象背后是怎样的趋势?记者走访了相关专家。

  1.专业变化:边扩展边收紧,匹配更精准

  2022年“强基计划”试点院校新增了湖南大学、东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总数增加到39所,这意味着原“985计划”高校全部进入这一计划,这也使得考生及家长对“强基计划”未来会扩展到哪些学校产生好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育种’专业选拔培养未来致力于国家种业科技发展和种源安全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李景星介绍,该校“强基计划”学生按照“3+N”本硕博衔接培养,单独编班,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农业研究院、现代产业学院等重大科研实践平台,实行全程化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训练。学校将配备院士、杰出教授等一流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业指导和学术引领,全程配套自主科研训练专项经费等奖助计划。

  在院校增加、部分高校招生省份增加的同时,另一个层面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招生专业扩大。施行最初,“强基计划”重点在数理化生及文史哲等基础学科,今年,一些高精尖王牌专业也闪亮登场。比如北京理工大学新增智能无人系统技术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西北工业大学新增航空航天类专业、首度招生的东北大学唯一专业是自动化……

  新增高精尖专业主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聚焦国家发展重大需求。这并不意味着对基础学科的要求放松,相反是加强了。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王浩宇说:“智能无人系统技术专业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聚焦智能无人系统的重大需求,培养智能无人系统领域领军人才。北理工今年的入围方式更加注重数学基础。入围分=高考文化课成绩(不含政策性加分)+高考数学单科成绩×0.2。对于第一类考生(即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按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数的4倍,依据入围分择优入围学校考核。对于第二类考生(即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可破格入围学校考核。”

  一方面是扩展,另一方面,高校的一些政策微调也显示出“收紧”的迹象。

  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将学校测试时间提前到高考分数出来之前,高考结束后即进行学校测试,高考成绩出来后按照高考分数和学校测试的综合分数直接录取。中国人民大学也在高考成绩发布前增加了考生确认并签订承诺书的环节。这无疑让部分想根据高考分数情况再做决定的学生没有了“另做打算”的余地。

  此外,部分高校设置学校测试合格线,不合格者即淘汰,比如体育测试虽然不计算成绩,但是有的高校规定,如果体能测试不过关,则不被允许参加后面的笔试面试。同时,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都将入围比例降低。

  2.考生心理:追求“双保险”的人越来越少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和历史学两个专业2022年“强基计划”拟招生30人,2021年报名人数为1691人,预计2022年报名人数最终会持平或略低于2021年(到截稿日,报名还未结束)。

  中央民族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处招生办公室主任庞建超说:“‘强基计划’报名火热之余,考生和家长也趋理智,有志于基础学科的考生对‘强基计划’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强基计划”本意是培养基础学科人才,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20年招生之初,确实有部分考生为了进名校追求“双保险”而报名,结果高考后分数够高,不需要通过“强基计划”也能进入目标学校,就放弃了该计划的校内测试。

  “从2021年招生情况看,确实有部分报名考生高考后改变了主意,这是可以理解的。”庞建超说,“‘强基计划’是个新事物,其概念和招生培养政策契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基础学科人才成长规律,但实操过程还在不断磨合,各种报考参数还未形成规律,考生难免游移不定,学校也无法过多承诺。在确认环节,学校初筛出了‘强基计划’的坚定‘粉丝’,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后续校测和录取的精准性,对此,我们应持开放的态度。”

  事实上,2021年,中央民族大学“强基计划”招生计划圆满完成,招生录取分数也接近于相应省份普通类专业录取分数线。“考虑到录取过程中的专业校测成分和强基考生的学习动机等优势,可以确定,生源质量较好地满足了强基专业因材施教的要求。”庞建超说。

  根据学生入学情况看,“强基计划”确实筛选出了适合的学生。

  庞建超说:“强基班和普通录取的同学两相对比就能发现,‘强基计划’在基础学科领域招生培养的意义已经得到了体现,确实招收到了愿意为基础学科长期耕耘、长久付出且有热情有能力的研究人才。”

  “我们在同任课老师的交流中得知,给强基班的同学上课备课必须更深一些,他们对一些课题的钻研深度往往超过了老师的预料,比较适合通过PBL(项目制学习)教学模式进行引导和训练。从这一点上讲,强基班的同学确实在基础学科的研究上起点更高,动力更足。”庞建超说。

  3.强基培养:首度考核分流值得关注

  今年,“强基计划”将迎来首届强基班学生考核分流、开始本硕衔接等关键节点。

  “今年首届强基班同学将迎来第一个考核期,动态进出机制将产生作用,可能有同学客观上不适合‘强基计划’的培养,会被分流出来,也可能有同学主观上不愿意再接受强基模式的培养,想主动分流出来。这样的考核在硕士和博士阶段仍然会有。”庞建超说。

  “强基计划”录取后不能转专业,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进出机制,想通过“强基计划”“高枕无忧”直到读博并不现实。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的同时,也建立了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来强化质量保障。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考生和家长对“强基计划”存在误解,认为该计划下都是冷门专业。那么,基础学科真的冷门吗?就业前景的确不乐观吗?

  李景星说:“冷与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考生对专业认知了解等情况而变化。对于考生来说,要了解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强基计划’招生培养定位,充分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及未来职业规划等作出判断和选择。”

  小班化、个性化、精英化、国际化、名导师、项目制、本硕博连读、专项经费支持……从各高校的培养方案来看,强基班普遍享受到更优的师资配比、更多的科研实践经费、更多样化的国际交流。

  庞建超说:“基础学科领域的发展需要不同角色的人才,既需要学术型的专家学者研究员,也需要懂基础学科能做好顶层设计的管理层。所以,从广义上看,‘强基计划’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是多样化的,既能承担基础学科研究的任务,也能在一些非研究岗位为基础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

  未来“强基计划”专业学生培养应注意哪些方面?“自然科学基础领域应注重高精尖、卡脖子技术的研究,而文史哲基础领域高级人才的培养要目标先行。”庞建超介绍,“目标先行指的是尽早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应到国家实际需要的科研项目中,打消强基人才对去路的疑虑。”

  (本报记者 李玉兰)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