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21岁的张同越把在车工钳工实训课上学到的精细加工的本事,用在了为医护人员搭建临时帐篷上。
2022年初,奥密克戎病毒株与国人的第一次大规模遭遇战在天津打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大三学生张同越和一大批00后青年学生挺身而出,主动冲到抗疫最需要的地方参加志愿服务。
作为中国第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这几年不断捅开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的“天花板”,被寄予能培养出一批新时代卓越工匠的厚望。该校党委书记张兴会提出,应用型高等教育要胸怀天下,要担负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使命。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奥密克戎疫情阻击战中,全校师生用实际行动在时代“考卷”上作答——500多名在津师生主动请战,先后应召参与到抗疫志愿社会实践工作当中去。对这些未来的“高级技师、一线工程师和大国工匠”而言,抗疫战场也成了一堂最生动的思政教育实训课堂。
从知道到做到 立大志向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
1月初那场疫情是在寒假里出现的。当时张同越已经从学校返回位于天津市东丽区的家中。疫情发展很快,天津市紧急启动了多轮全员核酸大筛查。核酸筛查不能遗漏一户一人,社区人手奇缺,张同越主动报名当起了志愿者。
有了社区志愿者的经验,当接到老师发到学生群里招募赴津南一线志愿者的消息时,张同越第一时间报名了。
家里的亲人不放心,劝他“在社区帮帮忙就可以了,没必要真的去前线”。张同越脑海里则反复响起学院党总支书记张艳莹对他说过的话——“要立志做大事,关键时刻要站得出来,危急时刻要豁得出去!”
“以前听的时候没什么感觉,总觉得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康的年代,能有什么需要我们豁出去的机会呢?”张同越没想到,那句话成了日后鼓励自己的冲锋号角,“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我要参与!”
尽管他做好了“豁出去”的准备,但到了现场才知道,出于对大学生的保护,他们并没有被派到与病毒接触最近、最危险的地方。张同越接到的第一个任务,是到社区帮忙为医护人员搭临时帐篷。这对很擅长摆弄各种工具的张同越来说,并非难事。此前他积累了搭棚子的经验,“需要用巧劲儿”。
2001年出生的郝泽文接到的任务是在社区服务,包括站岗执勤、逐楼通知居民下楼有序参加核酸检测等。“不觉得累,医护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比我们辛苦多了。”郝泽文觉得,自己收获的远远比付出更多。
他们发现,很多事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轻松,比如穿脱防护服有很严格的流程才能保证安全。他们也看到常人难以见到的苦,比如很多医护工作者“大白”不舍得浪费防护服,总会坚持到工作结束才脱下防护服,为了少去厕所,他们可能一天都不喝一口水。
郝泽文学的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按照他的职业规划,将来自己可能是城市动脉——地铁轻轨里的一名工作人员。从前他不太理解,小小的站台如何承载自己的大梦想,如今他明白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社区,要正常有序运行,背后需要无数人的付出。“平凡的岗位能做很多不平凡的事情。”郝泽文说。
从指尖到心间 追寻初心 成就更好的自己
张同越和郝泽文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他们都是学校初心学社的成员。初心学社是该校汽车与交通轨道交通学院一场持续了5年的思政教育实验。
学院党总支书记张艳莹说,国家迫切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青年人才,高校作为新时代人才输出的重要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作为第一所在职业教育土壤上成长起来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多年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服务个体多样化成才上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5年获批成为第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后,2021年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获批,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当前青年学生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冲击着他们的思想。与此同时,从这所学校的生源来看,一些大学生家境贫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和确立,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对其影响较大,很容易在诱惑和选择中迷失方向。
初心学社希望在学生中树起一面思想的旗帜,指引年轻人找到奋斗的方向。初心学社选拔学院里的优秀青年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参与,通过“师生共同选题、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互动讨论”的方式,创新政治理论学习形式,同时还注重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进行综合培养教育,引领青年不断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这里有严格的学习纪律和淘汰机制,每周举行一次3.5小时的学习交流活动,学生与教师共同碰撞出每期活动的主题,再由学生自己撰写策划案、收集材料并上台演讲。每请假3次算1次旷课,旷3次课取消学习资格。
张艳莹介绍,初心学社采用“去考试化,全过程、多方位评价”模式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以及长期成长状况进行分析。除了平时理论学习之外,更注重让年轻人在日常点滴中抓住一切机会锻炼实践,将理论学习付诸实践,从“指尖”到“心间”,从“知道”到“做到”。
令张艳莹感到欣慰的是,发出志愿者招募令后,第一批站出来的几乎都是初心学社的学生,“初心学社在津的学生,只要符合条件的,全部出列。”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青年学生也站出来积极加入志愿者队伍。
一场疫情成为检验平日思政教育成果最好的试金石。张艳莹记得,在学生微信群里发布招募通知已是晚上8点,第二天一早,学生们准时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来。有的学生清晨5点就从距离几十公里外的家里出发,辗转多种交通工具,赶在9点之前抵达了集合地点。
她说,以前人们总抱怨现在的年轻人写思想汇报的时候笔头上、口头上认真努力,但实际行动上敷衍应付,“可这一次,这些孩子们显示出了这一代人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初心学社成立以来已经向社会输送了5届毕业生。在毕业生反馈中,很多学生都谈到,在初心学社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提升的格局与勇气,使得自己在日后的工作中拥有更多力量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低谷中重拾信心。其中,不少人获得了“模范职工”“优秀新人”等荣誉称号以及专业领域的多项实操奖项。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所能推动行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为祖国的发展做贡献之中。
把小我融入大我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奉献青春
陈明园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她清楚地记得,自己刚进入大学时的懵懂和迷茫,“不知道未来方向在哪里”。
大二那年她加入了初心学社,看着学长们在讲台前侃侃而谈,她眼里开始有了光,“我也想成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人”。
初心学社延续了这所学校多年来“老生带新生”的传统,帮助新学员快速融入,有效解决团体凝聚力和归属感不强的问题。
一开始的交流活动中,陈明园不爱发言,学长带着这个腼腆的小学妹,主动给她发言机会,也逼得她不得不下功夫主动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
和陈明园一样,在这所工科见长的学校里,文史知识、政治理论等是很多学生的弱项,有些学生一听“思政”就头疼。可陈明园在初心学社的交流活动中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她沉醉在大量党史书籍中如饥似渴地阅读,“我还特别喜欢思政课,四门思政课我的分数都是最高的。”因为感兴趣、肯下功夫,每次陈明园总能提出比同龄人更深刻的见解,“发现不少同学看我的眼神里有敬佩和羡慕,我一下子就有了自信。”
因为优异的表现,陈明园入选天津市青马工程,毕业后作为选调生到天津偏远山区蓟州区工作。她始终记得老师对她的教诲:“年轻人要主动学习,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磨练!”带着这份信念,她“希望能真正为基层百姓做点事”。
初心学社只是这所学校大思政教育改革的一个缩影。据介绍,学校2018年启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强调“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一同推进”的思想,着力打造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课程思政”体系。
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毕业生王艳如今已经是新疆和田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专业教师。她觉得,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求学经历,让自己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
她坦言,自己刚入大学校门时“有点心浮气躁”,互联网上一些攀比炫富让自己心里感到焦虑和空虚,“我内心不喜欢那些虚荣的东西,可好像又不得不去适应”。
一次在专业课上,老师给大家讲起自己去新疆和田支教的经历,告诉他们:“工作不光为了赚钱,别人的成功不一定是你的成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更为重要。”在老师的朋友圈里,她第一次看到了祖国西部那片美丽的土地,“我想,在年轻的时候吃点苦可以得到锻炼”。
时至今日,她庆幸自己当初“热血”的选择。她知道,职业教育在经济贫困地区承担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任。学生们喜欢这个漂亮的女老师,聊天中,很多孩子告诉她,自己从未离开过和田。爱笑的王艳鼓励学生们:“你们要好好学习,一定要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和王艳一样,近年来,这所学校的很多毕业生有的成为“大国重器”研发制造产业链中的一颗小螺丝钉,有的主动到贫困山区、西部边陲让自己的青春发光发热。对这些年轻的“大国小匠”而言,每一个奋斗的地方都是一个更大的思政实训课堂,青春将在一次次锤炼中百炼成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