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明确诊断、用对药”才能药到病除
一个半月前,雯雯便开始咳嗽、流鼻涕、打喷嚏,姚女士起初以为是天气变化孩子着凉,只是给雯雯吃了点止咳药。但几天后雯雯咳嗽症状不减反增,姚女士便带她去医院看呼吸科,医生给开了激素雾化吸入,原以为这病就要消停了,谁知雯雯依然不停咳嗽、流鼻涕、打喷嚏,还出现了眼痒症状,最后经朋友介绍,姚女士又带雯雯去儿童医院看了耳鼻咽喉科,这才知道原来雯雯是得了“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过敏性鼻炎是“罪魁祸首”,医生给调整用药方案后症状明显缓解了。姚女士不禁感叹:“没有想到小小的咳嗽,竟走了这么多弯路。”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常见的儿科疾病,它属于儿童上气道炎症性疾病中的一种。儿童上气道炎症性疾病主要指炎症累及上气道的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耳炎等疾病。
近年来,我国儿童上气道炎症性疾病不仅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多个上气道疾病合并出现的情况也越发普遍。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耳鼻咽喉专委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许政敏教授解释:“由于解剖生理特征,儿童不仅易患上气道炎症性疾病,而且不同疾病间往往容易相互合并同时出现。确诊一个上气道炎症性疾病的同时,应考虑其他可能合并的上气道炎症性疾病,如确有其他症状,则须将上气道炎症性疾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联合治疗,以达到更全面有效地缓解症状和体征、避免疾病复发或迁延的治疗目的。”
许政敏进一步提醒:“儿童由过敏性鼻炎引发的咳嗽,家长不应盲目止咳。因为孩子咳嗽的病因非常复杂,不能在未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就轻易滥用抗菌药物和止咳药物。重要的是,需要对孩子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正确诊断,再针对病因制定联合治疗方案,这样才能“药到病除”。
多学科专家携手发布新共识,指导儿童上气道炎症性疾病规范化诊治
专家表示,儿童上气道炎症性疾病患病率高,危害大,需充分重视该类疾病的诊治。如对过敏性鼻炎治疗如果不及时,很有可能诱发腺样体肥大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腺样体面容”,且患儿若长期用口呼吸,容易导致脑部缺氧,造成精神不振、反应迟钝,严重影响孩子生长发育;过敏性鼻炎还可以发展成哮喘,而哮喘急性发作时甚至可以危及生命。我国目前已发布多个单一上气道炎症性疾病的指南和共识,但缺乏针对合并2种及以上儿童上气道炎症性疾病的诊疗规范。鉴于此,近期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耳鼻咽喉专业委员会联合呼吸科、变态反应科等多学科权威专家,共同发布了《儿童上气道炎症性疾病联合治疗专家共识》,为多种上气道炎症性疾病共存时的联合治疗方案制定提供规范性建议,不断提升医生队伍的诊疗水平;同时,借助媒体力量加强科普宣教,让患儿从中获益,减少疾病对孩子生活质量、学习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如何为患儿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许政敏介绍:“比如说儿童过敏性鼻炎伴有鼻-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的,如何治疗?首先要进行鼻腔清洗,洗掉过敏源、清除病原菌。第二,采用鼻部用药,有鼻喷和雾化吸入两种。第三,口服抗组胺药,2代抗组胺药物里面典型的一个药物是氯雷他定,其有糖浆和片剂两种。对于儿童来说,2代的抗组胺药是无镇静的,小孩吃了去上学,没有嗜睡的副作用,不影响孩子的学习。从依从性来说,对小孩来说,糖浆比较容易适应,依从性也非常好。”
孩子不同的年龄,选择药物时的剂量也不一样。许政敏补充介绍:“现在孩子过敏性鼻炎的发病越来越早,一周岁到五周岁的第一次发病率高达到50%。一般来说,6个月到2周岁的孩子可以用滴剂,剂量大概五滴。对于2周岁以上的患儿,可以用糖浆,2周岁到5周岁,我们建议用5毫升,5周岁之上可以用到7毫升、8毫升甚至10毫升;症状轻的,用药不少于2周;症状较重、持续性的,建议疗程1个月以上;遵医嘱用药。另外对鼻喷药物用法也是这样,根据疾病严重程度不一样,也要用不同的剂量,轻度的一天喷一次,有的可以一天喷两次,稍微重一点的或者年龄大一点的,多喷几次。此外,急性中耳炎,尤其是过敏性鼻炎伴有急性中耳炎,可能还有急性感染性鼻-鼻窦炎,还可以用一些抗菌药物。”
最后,许政敏教授还提醒患儿及家属,平时生活上应避免接触过敏原,注意营养均衡,预防感冒,因为感冒以后会引起急性鼻炎、鼻-鼻窦炎,还有一个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以及一些预防性的用药。比如春天到了,这是儿童过敏性鼻炎的高发季节,可以在前期用一些预防性的抗组胺药,起到一个预防的作用。另外,还可以用一些免疫调节剂,孩子免疫功能发育不完善,往往容易过敏、容易感染,所以我们可以用一点免疫调节剂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