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就要敢于为科技人才减负松绑,就要对科技人才敢压重担,就要敢于宽容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失败。
敢于减负松绑。在中国政府网“你的留言,部委有回应”栏目上,一位来自北京市的科研工作者留言说:作为科研国家队的一名成员,我非常热爱科研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得不拿出一部分时间来干一些与科研无关的杂事,用在争取科研项目、找经费、应对各种考核、报销等方面,在这种工作状态下,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很低。该科研人员反映的问题,虽属少数,但对科技人才创新的影响,却不可低估——创新需要时间作保证。如果一个科技人才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的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怎么能有时间做研究、搞创新?
敢于多压重担。有位船长,在一次返航途中遭遇风暴。眼看轮船就要被风浪吞没,他果断下令打开空货轮的舱门,让海水灌注船舱的1/3空间。出乎很多船员意料,货轮竟渐渐恢复了平稳。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对科技人才来说,激发其创新活力,也需要“压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钱学森力荐年轻的王永志挂帅第二代战略导弹的研制,使王永志有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此后的20多年中,王永志锐意创新,不仅让“长征”系列火箭的家族中增添了许多新成员,还担任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把中国航天员成功送上了太空。多压重担,才能挑更重的担子。唯有对科技人才,尤其是对年轻优秀的科技人才,敢于大胆使用,敢于多压重担,才能激励其锐意进取,不断创新。
敢于宽容失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成果——实现从二氧化碳和氢气到淀粉分子的人工全合成,入选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面对成绩,该所所长马延和研究员这样感慨:“我们经历过太多次失败,是什么让我们坚持下来?是因为我们的科研人员有种韧劲,更是因为院里给了我们相对宽松的创新环境,不以最终结果论成败,这样我们才有底气做下来。”创新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故,失败在所难免。宽容失败,鼓励科技人才汲取教训、接续奋斗,不仅能使科技人才放下包袱,继续探索,还能在整个科技人才队伍中,形成人人追求创新、敢于创新的积极氛围。(李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