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高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格的要求,如若无法在高质量服务上提质增效,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肯定就上不去。因此,要练好服务群众的“真”、“实”功夫,努力让群众的“距离感”更近、“参与感”更强、“体验感”更好。只有这样,才能在“近距离”中贴近民意,在“面对面”中服务民生。
“趾间”听民声。群众的事情,群众最清楚不过;服务群众的方法举措,群众也最有“发言权”。因此,除了要努力提升自己服务群众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外,还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效于民;还得充分发挥“网格”作用,经常到群众身边去坐坐“灰板凳”,通过座谈会、院坝会的方式,将群众的“微心愿”“微需求”都收集起来,当好“收纳箱”,才能对标查漏,对症下药,点亮群众的“微梦想”。
“指尖”聚民意。服务群众,不仅仅要有实效性,还需要有时效性,在群众需要的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成为坚实的后盾和有力的依靠,方能为群众吃下“定心丸”,让群众有“安全感”。要用好网络民意“直通车”,通过网络问政、领导信箱、热线电话等方式,及时将问题摆出来,将困难说出来,将意见建议传上来,做好群众刚好需要、服务刚好送达的“无缝对接”。
“心间”惠民生。服务态度好不好,方法对不对,质量高不高,网格和网络里的人民群众心中都有“一杆秤”。引入“好差评”,构建群众“点单”、组织“接单”“派单”、党员干部“出单”、人民“评单”的闭环管理,让群众不认可的工作“打道回府”。这样,事事、时时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的“硬指标”,必定能够让为民更贴民心、顺民意。(班海法)来源: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