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则百业兴。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和重点。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多环节调研和因地制宜的甄选、培育,推出“培优、做强、升级、提质”四大举措,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但从整体看,我省特色产业发展仍存在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链条较短、品牌效应差、质量不高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筑牢基础,补齐短板。
创新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我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持续推动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这就需要依托自身优势因地制宜,不断创新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如经营管理模式、金融服务模式等,推动形成特色产业联合体,引领乡村产业兴旺,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做优特色产业。优化“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模式,将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纳入其中,促进资源有序流动,实现多种要素深度融合,多元经营主体共同参与,多维利益联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标准化生产、统一经营与服务,提高资源整合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产业布局由“点状分散”转型为“集群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做强特色产业。产业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适当的金融服务是做强特色产业的前提。一方面应鼓励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根据农业产品种植特点及投入产出规律,设计适合特色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小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金融服务,开展贴息贷款试点工作,解决发展特色产业投入不足的问题。
打造特色农业全产业链
特色农业全产业链的培育与发展既要瞄准“强”和“优”做好延链、强链、补链,也要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以拓宽,促进全要素集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加强“政产学研用”,延伸产业链。构建以政府为主体,以企业为支撑,以合作社、高校、农业科研单位为重点的协同体系,一方面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联合组建产业创新协会、创新中心、实验基地,聚焦特色产业新产品研发、农产品深度加工、冷链保鲜、包装销售等各个链节,尤其是链条的薄弱环节,开展科研创新集成示范,促进全链条增值,全环节提升;另一方面搭建政府—企业—科技服务综合平台,吸纳各种生产要素,对接市场需求,进行技术推广,推动全产业融合。
发展智慧农业,补齐产业链。充分运用5G、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设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农产品流通等电子商务平台。将种植农户、农资商家、仓储服务商、物流服务商、采购商、消费方、银行、保险、基金等纳入平台中来,使得农产品的产量、质量、特性等信息真实可靠,市场行情和价格等资讯畅通,补齐特色农业信息链。
大力培育新兴“链主”,强化产业链。“链主”是产业链上的“火车头”,强化产业链全靠车头带。要提升产业链各个环节经营主体组织化水平,培育具有潜力的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成长为“链主”,在技术、模式创新上做文章,增强其产业主导力、市场引领力、群链带动力。要借我省“三个一批”活动之力,吸引新兴产业项目落地,以项目为支撑,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带动更多“准链主”和“链主”创造价值、提升能力,让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能级更高。
提高特色产业质量
特色产业现代化和品牌建设是提升产业品质、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筑牢乡村振兴优势的基本保障。
提升技术,促进特色产业智能化、现代化。农业科技的现代化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的重要支撑。一方面依据特色产业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加强研发良种选育与种苗生产、有害生物防控等生产安全技术,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为特色产业“优质、高产”提供基础;另一方面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等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应用,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控制和科学化管理。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全过程追溯系统,为特色产业“安全、高效”提供保障。
打造品牌,做亮“金名片”。打造省级公用品牌。聚焦我省农业十大优势特色产业,统一搭建运营平台,统一形象设计,集中宣传推介,打造“豫农优品”公用品牌。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实施区域、企业、产品三位一体品牌战略,集中培育“一区一特色”“一地一品”的区域特色公用品牌,围绕“新”“特”下功夫。打造企业自主品牌。支持生产底子好、自主研发能力强、品牌形象佳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加强新品研发和模式创新,打造品质过硬、竞争力强的本土企业品牌。(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