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秉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2021-12-10 11:47:51 来源: 光明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文化兴,则国运兴。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涵养文化自信,守护文化安全?近日,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邵秉仁接受采访,以书法为切入点进行解答。

  记者:您曾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目前担任中国书协顾问。您如何看待当代书法及其发展中的一些现象?

  邵秉仁:书法是一种以汉字为载体的书写艺术,离开汉字就不能称为书法艺术。汉字记载中华民族绵延5000多年的灿烂文化。书法以其特有的线条韵律,表达中国人对生命的深层次思考,负载丰蕴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审美。尺幅天地,构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书法的创作,绝不是凭空臆造,聚墨成形,任笔为体。在一段时间,胡乱涂鸦,肢解汉字。在我看来,这是严重亵渎中国书法。书法也不完全等同于造型艺术,书法不是美术,如当作美术,必然转向形式构图、美术造型或非文字艺术。这脱离书法的本源,泯灭书法的人文精神。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不仅具象表现为工具材料的特殊性、文字载体的规定性,更深刻表现为传达中国人文精神、体现东方艺术意蕴的途径和方式。

  记者:中国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历史沉淀。当前书法艺术在发展中如何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邵秉仁:创新是书法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是终极目的,而继承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继承为创新找到根据、把握方向,创新为继承展示成果、注入活力。

  今天书法生存的环境,特别是文化根基,相对削弱。目前正在进行的书法艺术探索,意识到了要重视传统,但是普遍问题仍然是继承不足。

  首先,书法这一传统艺术的人文精神继承不足。历史上的书法,是士子文人抒发情感、表达志向的一种形式,不是养家立业、出名牟利的手段。随着书法功能的转变,这一传统人文精神有所弱化。

  其次,书法家的人格塑造继承不足。古代书家首重人品,主张作书先做人。

  再次,书法的传统技法继承不足。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古人将书法的技巧(结体、用笔、墨法、布局等)创造得几乎尽善尽美,今天的书法艺术,远没有达到历史上的高峰。

  总体上看,在博大精深的传统书法面前,能够真正深入,很难;能够在传统基础上,自主创新,更难。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只要不脱离汉字,任何探索都是允许的,也是有益的。流派纷呈是书法艺术繁荣的标志,也是创新、探索的必然结果。创新、探索必须以尊重书法艺术尊重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为前提。只有不断创新,一门艺术才有活力。

  但是,创新不是故为异调、甚至炫奇斗怪。借鉴西方美学理论,如空间分割和造型来创新书法,虽是一种探索,但绝不能随意将汉字支离。

  通过对构成的了解,来进一步认识书法结字之美、章法之美,应该说是有效的途径。如果把书法视为构成艺术,把汉字作为构成对象,那就亵渎书法,或者说把书法艺术等同于美术了。

  汉字可以通过结构的变化使之更具美感,不可以通过变化使之变丑。这里的“丑”,不完全指外在形态上的丑陋,更是指作品深层次的丑陋与矫情。傅山讲的“宁丑毋媚”“宁拙毋巧”是有条件的。他自己的作品无论从整体上看还是从局部上看都是美的。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完全脱离汉字及其书写法度,写出来的作品使人很难辨认,原则上已不属于书法范畴。

  记者:文化安全,攸关“国之大者”。您能不能给出行之有效的建议呢?

  卲秉仁:文化竞争与经济竞争一样,讲求实力的较量。要做好几件事:第一,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人民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第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有中国气象、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三,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四,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立德树人。基础教育阶段是养成教育的最佳阶段,是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第一节课”。在当下“双减”政策下,学校可以在课后托管环节引入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记者:教育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教育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所起到的作用,有哪些认识和思考?

  卲秉仁:教育是基础,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站在有利于民族发展的高度,以民族文化的兴衰存亡为重,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到重要位置。

  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中,增加了比例。“四个自信”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更加明确而开阔的文化建构。中华文化这么长的历史,足以说明其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高瞻远瞩的看待文化安全,对我们的未来是有利的。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