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祥符区花生种植历史悠久,是我省花生生产基地和全国花生生产重点县区,常年花生种植面积60多万亩。近年来,当地花生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还存在优质高油酸品种缺乏,标准化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落后,农产品加工水平低,花生产业链短,产品品牌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推动河南现代农业强省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与祥符区开展院县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花生作为主导产业之一,是院县共建的重点,也是推动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
在开展院县共建过程中,作为主体责任单位,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中心联合院内外多学科力量,集聚育种、栽培、植保、土肥、加工、品牌推广等相关学科专家,利用自身技术、人才和科研优势,依托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当地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围绕“做精做特一产、做大做强二产、做优做活三产”的发展思路,以优质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示范基地建设为核心,持续开展花生优质品种及绿色高效栽培、精深加工等示范推广,以“三链同构”,促“三产融合”,为祥符区花生产业振兴插上科技翅膀。
科学规划——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引领未来
开封祥符区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气候温和,土壤松软,以沙土和沙壤土为主,光照充足,因此,这里的花生产量高,质量好,以致使开封成为九州驰名的“花生王国”。据史料记载,从明朝万历年间,当地就开始种植花生,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近些年,当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加大花生种植力度,保障粮油安全,成为我省花生生产基地和全国花生生产重点县区,常年花生种植面积60多万亩。2017年,“开封县花生”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包括祥符区西姜寨乡、朱仙镇、范村乡等在内的9个乡镇。当地的焦炒花生、咸面花生、花生糕、花生糖等产品美味宜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生产的花生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区。
尽管如此,当地花生产业仍然面临着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缺乏优质品种,配套的标准化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落后,农产品加工水平低,花生产业链短,产品品牌竞争力不强,缺乏龙头企业。如何让祥符区花生产业做大做强,真正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成为院县共建后急需攻克的一大难题。
思路决定出路,方向引领未来。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中心作为主体责任单位,接手祥符区院县共建工作后,就开始组织相关专家开展实地调研,通过与当地花生种植、加工、流通方面企业沟通对话,详细了解祥符区花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倾听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企业家代表的建议意见,在调研基础上,制定完善祥符区花生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并组织花生产业专家对报告进行论证,最终形成祥符区花生产业发展规划,为花生产业整体布局谋划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生态环境、区位优势等条件,省农科院为祥符区花生产业发展量身打造最优方案,一致认为,继续坚持花生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以技术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为载体,通过示范推广优质花生品种、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药肥控减绿色防控理念及加强高标准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等措施,实现“绿色兴农”;通过制定农业经营各环节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实现“质量兴农”;围绕“开封县花生”这一国家地理标志,通过大力发展保鲜、储藏、分级、干燥等延时类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品牌强农”;通过全产业链发展提升当地花生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实现“三链同构”“三产融合”。
科技支撑——优质品种是前提,高效技术是关键
在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后,省农科院祥符区院县共建花生专项团队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人才优势,示范推广优质花生新品种和科学种植模式,为当地花生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祥符区花生虽然种植历史悠久,但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优质高油酸花生种植面积较小,绿色高效种植技术跟不上,不利于产业提质增效。”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臧秀旺说。
围绕祥符区花生产业发展存在的品种多乱杂、种植技术落后、产量低等问题,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制定了以优质高油酸花生新品种为核心,配合适期播种、起垄种植、合理密植、精准调控等技术,建设优质高油酸花生品种及配套技术示范基地,通过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媒体宣传等形式推动当地花生种植的区域化、规模化、绿色化和标准化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做强做大花生产业,振兴乡村经济。
优质品种是前提,高效技术是关键。推广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豫花37号和豫花65号及宽幅高垄种植技术,达到农机农艺融合、增产增收目的。在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集成示范花生肥料高效施用技术,实现花生节肥增效、高效利用的目的。示范推广杀虫灯、叶部病害防控的“2喷”措施、食诱剂防控花生鳞翅目害虫等绿色防控技术,实现花生减药不减产。
依托开封汴花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西姜寨乡佛堂王村建立优质高油酸花生豫花65号、豫花37号及配套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示范千亩方2个,并在其基础上建立施用花生含锌缓释配方肥和有机肥百亩方1个,实现化肥减施10%-20%,蛾类害虫用药减少2次,农药使用量减少25%以上,亩产量、总产量均提高3%以上。如今,优质花生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优质花生新品种及配套新技术推广面积5万亩,辐射带动20万亩。
4月底,在开封汴花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协助下,优质花生种植技术培训会在祥符区西姜寨乡佛堂王村成功举办,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院县共建以来,组织召开技术培训会、现场观摩会等15次,培训人数5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00余份,服务新型经营主体6个,花生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在生产中占比达到18%,较建设前提升15%。
今年夏天,开封遭遇强降雨的极端天气,造成部分花生示范基地田间积水,给花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为降低涝灾给花生生产带来的损失,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专家及时了解花生受灾情况,研判灾情,并制定了《花生涝灾应对技术措施》,通过微信交流群等平台及时向基地发布。7月23日,又开展远程技术指导,促进灾后花生生产尽快恢复。紧接着,省农科院植保、土肥等方面专家实地到祥符区西姜寨乡调查强降雨对花生生长带来的影响程度,对花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意见,为灾后农业生产自救提供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良种良法协同发力,祥符区花生生产实现了绿色高质高效,促进了花生产业的持续、稳定和高质量发展,加速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秋收期间,经专家测产,豫花65号千亩方平均亩产荚果443.57公斤,豫花37号千亩方平均亩产荚果459.94公斤,在今年遭遇严重涝灾情况下,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产业发展——围绕精深加工,提质扩面延链
虽然祥符区的花生产业一直在发展,但优质花生的初级加工技术水平低,花生高效节能干燥技术及装备缺乏,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短,产品综合加工利用水平低、类型单一雷同,产品附加值低。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丽霞认为,要想让祥符区花生产业做大做强,必须推广花生精深加工技术,研发新产品,改变本土花生加工企业小、散、弱的现状,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此,省农科院在祥符区示范推广精深加工技术,以此增加产品附加值,带动加工业的发展,提升价值链。
保证花生干燥,是提高花生质量,衔接一产、二产的中间环节。9月底,我省花生开始陆续收获,然而,开封等地又遭遇连绵不绝的阴雨寡照天气,不良气候给花生晾晒带来了不利影响。针对这一现实情况,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开展花生产地干燥减损技术集成与应用,优化花生碳纤维远红外联合热泵干燥工艺1套,改进不同规格花生自然风干仓2套,并建立花生减损干燥示范线1条,大大提高了花生高效节能干燥水平。
在保证花生品质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推广花生精深加工技术。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中心结合自身优势,搭建稳定合作平台,依托省内龙头企业,聚集产业要素,探索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适度规模经营模式,通过“生产+科技+加工+品牌+营销”等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花生糕、花生糖、炒花生等初级产品,扩大花生精深加工的范围和品类,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出高油酸花生油、花生调和油、花生奶昔等新产品,助力“豫老汉”“大士”“汴花昇”“宏花”等品牌建设。
延伸高油酸花生产业链。与开封汴花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在集成示范优质高油酸花生绿色种植的基础上,一产带动二产、三产,研发“汴花昇”高油酸花生油,实现企业增效500万元。
拓展花生产品的品类。完善花生蛋白粉加工生产线,推进花生蛋白饮品技术推广,利用河南省大士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的原料和生产线优势,攻克低变性花生粕蛋白风味差、难以直接应用于食品加工的技术难题,开发花生米昔复合饮品,实现低变性高品质花生饼粕的高值化利用。在河南千裕食品有限公司现有生产线和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出黑花生调和油、花生豆腐等新产品,与河南青时令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结合,研发花生芽菜生产技术。
没有等出来的精彩,只有干出来的辉煌。如今,祥符区的优质花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花生产品逐渐丰富,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高,逐渐建立起完善的花生产业加工体系。通过院县合作,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开封祥符区花生产业正朝着一二三产融合的方向阔步前行。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