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李红汛通讯员黄高鹏马进伟文图
“‘扛着党旗闯市场’,借助党组织力量,我们不但贯通了生产、管理、销售全链条,还强化了‘做强产业、做好产品’的理念。如果没有党组织的引领,仅靠一家一户的‘市场路’是很难走通的。”12月2日,鲁山县董周乡林果产业党总支书记段瑞强说。
近年来,鲁山县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着力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上演了党建融合产业发展的鲁山实践。鲁山县的经验做法入选中组部组织二局组织编印、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案例选·扛起责任》一书。
组织共建,挺起产业“主心骨”
经过多年发展,鲁山县形成了一大批发展态势良好的农村产业,但大多是种植户单打独斗,规模较小、效益较低,制约了产业发展。为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壮大特色产业,鲁山县按照“地域相连、产业相近、优势互补”原则,积极探索“村村联建、村企联建”发展方式,组建党建联合体。在村组,把从事相同、相近产业或有同类产业意向的党员编为一个党小组;在乡镇,根据扩大规模、连片发展需要,把各村产业党小组组建为产业党支部;在县级层面,对于从事同类产业党员人数多、产业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联合成立产业党总支,逐步形成党建链引领产业链、产业链催生经营链、经营链带动增收链的大党建融合格局,助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为把硒梨产业做强做大,该县组织部门在硒梨种植核心区董周乡建立了林果产业党总支,成立硒梨种植协会,注册了“鲁山硒梨”商标,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林果种植5.6万亩,形成了绵延30公里的特色林果经济带,年产值3亿元。昔日的荒山坡地,如今变成了“金山银山”。
目前,鲁山县在产业链上成立了10个产业党总支、101个产业党支部,挺起了产业发展“主心骨”,培育形成了香菇、葡萄、硒梨、旅游等十大特色产业,实现了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富一方百姓的目的。“以党组织为媒介,打破了条块分割、封闭运行的传统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产业发展由农户的‘独角戏’变身产业发展的‘大合唱’,走向了共同致富的‘大天地’。”鲁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李凯说。
党员共管,产业发展当先锋
鲁山县产业党组织把从事产业发展的农村党员、企业党员,以及服务产业发展的行业部门党员集聚到产业链上,设岗定责,认领政策宣讲、技术指导、销售服务等产业发展示范岗,在产业发展中挑大梁、当先锋,为产业发展提供“一体化”服务。同时,把奉献意识强、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党员产业大户、党员致富能手推选为产业党组织书记,配齐配强产业发展“领头羊”。辛集乡葡萄产业党总支书记张平洋是葡萄种植能手,娴熟掌握了架改、套袋、膨果等技术。他组织党员带头试种优质品种,推广先进经验,为种植户讲解种植技术,解答疑难问题,提高了产品质量和效益,帮扶853户贫困户增收致富。库区乡产业党总支组织党员开展“一名党员和一名致富能手联系帮带一户种植户”的“2+1”帮扶活动,建立帮扶对子,打造党群致富联合体。该乡东许庄村党员党宪坤结对帮扶种植户30余户,为他们传授蓝莓种植技术,帮助大家筹措起步资金,走上了致富路。“我现在一年种植蓝莓能赚1.5万元,真没想到‘小蓝莓’成了我脱贫致富的‘金果子’。”东许庄村脱贫户杨双利说。
发展共赢,党群携手奔富路
产业联合党组织的建立,发展壮大了本地特色产业,培育了十大特色产业园区,也增加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2.2万户6.5万名群众增收,保障了群众安居乐业。“怎么也没想到能靠种血桃脱贫致富,这两年俺家盖了新房、买了汽车,日子越来越好。”熊背乡大年沟村村民闫鲁峰言语中透露着喜悦。该村曾是个山沟里的贫困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血桃产业,全村种植面积从800亩发展到4000余亩,并成功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鲁山县发挥联合党组织整合产业资源的汇聚效应,推进人才、资金、技术下沉产业链,破解发展难题,为产业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整合行业单位服务资源,在产业链上组建县农业科技服务团和25个乡镇分团,分包联系产业项目,手把手教技术、带项目。服务团还利用“掌上红鹰”APP视频功能,对群众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线会诊、“对症下药”。
目前,农业科技服务团已开展产业技术帮扶9800多次,培训群众4.6万余人次。该县还选派556名驻村第一书记、471名驻村工作队员入村帮扶,为基层创新创业带去了新思路、新点子。“近年来,鲁山县立足农业大县发展优势,围绕‘党建+产业’做文章,激活党建资源、培育特色产业,推进了强村富民。下一步,我们将以融合党建为突破口,使党建的‘融合剂、催化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鲁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姚金锋说。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