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策划刘志松记者丁艳冰陈曙光
阅读提示
秋高气爽,风景如画,平原示范区盐店庄村的近万亩桃林在黄河水的日夜滋养下,郁郁葱葱,香飘四季,成了远近游客的世外桃源。
盐店庄村位于平原示范区桥北乡西南,南临黄河,是个典型的沿黄滩区村,因明清时期盐运商贩在此集中贸易而得名。近年来,在该村党支部书记关源群的带领下,村民纷纷由小麦、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种植转为种植桃树,将万亩河滩打造成了万亩桃园。
NO.1
探索
从昔日的荒滩地到今日的花果川,盐店庄村一路走来的艰辛,只有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最清楚。由于黄河滩特殊的沙质土壤,村民往年种粮食连吃都顾不住。为此,村里曾流传这样的顺口溜:“盐店庄,荒滩地,晴天沙,雨天泥,种啥不长啥,天天饿肚皮。”这一现象直到2009年才有所转变。
2009年,盐店庄村党支部书记关源群决定带领村民改变黄沙漫卷、坐等天收的贫穷落后面貌,带着大家闯出一条适合滩区的致富路。他带着村干部到山西、山东、陕西等地考察后发现:桃树最适合村里的土质。经反复考察比较,他们与河南省农科院合作,最终确定种植主干型优质早熟桃。
“起初村民都不敢种,免费发树苗都没人来领。”关源群说,没人种,他就将自家的20多亩地种上桃树,并说服党员干部一起种。那一年,盐店庄村试种了80亩桃树。
NO.2
变迁
“沙地种桃树闻所未闻。”“就算结个桃儿,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运不出去就烂家里了。”“就算运出去,卖给谁?”那段时间,村民的担心句句扎在关源群的心上。贫穷不但限制了大家对致富的想象,更限制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大家穷日子过久了也过怕了,不只是怕改变,更怕一年忙到头,还不如原地踏步走。
3年后,试种成功,第一批桃树挂果了。“挂果的第一年1亩地就赚了4000多元,是过去种粮食的六七倍,这在村里引起了轰动,陆续有村民加入种桃队伍。”关源群说,为了进一步调动村民积极性,村里成立了合作社,免费给村民发树苗,免费培训技术,提前联系收购商,改造村里的老路……试种成功,群众的劲头来了,在随后的几年里,村里种桃面积以每年上千亩的速度增加。
“通过了解市场行情,让乡亲们对市场有了初步认识,大家自然认可。”关源群说,把销路解决后,由村两委组织,他们邀请专家来为村民培训桃树种植的基本技能和常规管理办法,提高大家的种植技术操作能力,就这样慢慢发展起来了。
村民张扎根家有13亩桃树,从2012年种桃开始,这几年他家里的光景是越来越好。为了增加收入,又不那么劳累,他选了早、中、晚几个品种将13亩桃树的成熟时间错开,就算这样,每到桃子成熟时,家里也需要雇五六个工人。
“1亩地保守来算也结六七千斤桃子,行情好的话,1万多斤也是常事儿。俺村的桃子品种好,都是硬质桃儿,一星期不会软,10天8天不会烂。”张扎根说,他家里现在还有5亩地,也准备种桃树呢。
健谈的张扎根说起近几年的变化滔滔不绝。他说,自己喜欢音乐,会拉二胡、板胡、手风琴,闲暇时,他经常约上三五好友一起演奏。
盐店庄村众多和张扎根一样的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将日子变得富裕,大家不但盖新房、买汽车,还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了,弘扬孝道文化、组织免费书画班……
NO.3
愿景
说话期间,村里的会计马金勇搬着一箱水果迎面而来,热情地招待记者务必品尝一下他们种的桃子、葡萄、苹果。“再有个把月,冬桃就成熟了,到时候你们再来啊。”马金勇说,他们村的桃子从5月下旬到年底,上市的鲜桃品种不断。
当记者问马金勇家有多少桃树时,张扎根抢着说:“他家20亩桃树,不如村民家的10亩。”每年到了桃子的管理期和成熟期,都是村里最忙的时候,马金勇每天从早到晚忙于村务,为村民联系客商、洽谈市场等,自己家的桃树却疏于管理。眼看着家里的收入年年减少,马金勇也心疼,但他从不后悔。
这里的桃子个头大、水分多、甜度高,还没熟就有客商电话预订。桃子成熟时,全国各地过来的货车让村子变成了水果批发市场。
为了方便桃果交易,盐店庄村专门开设季节性桃果交易市场,每天往来市场的桃商络绎不绝。
从桃花经济、乡村旅游到桃子产业,盐店庄村一步步从贫穷走向富裕,踏上生态小康的华丽变身之路。通过举办桃花节、丰富种植品类、建设一体化果品批发市场等系列举措,盐店庄村正在不断拉长桃产业链条,寻找发展的新突破口。
如今,盐店庄村的桃树种植面积已达8000余亩,以盐店庄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18个村开始种桃树。目前,整个平原示范区桃树种植面积达3万亩,成为河南最大的集中连片桃林种植基地。
据介绍,该区全力推进滩区农业结构调整,以花园、菜园、果园“三园”建设为目标,用生态塑造空间,打造“山水林田草湖”大美田园,20公里黄河金堤、百公里花果观赏大道、7000亩湖泊湿地、3万亩优质桃园的黄河生态廊道呼之欲出。
前不久,盐店庄村一直是游人如织,车水马龙,黄河岸边的喧嚣才刚刚按下暂停键,正积蓄力量等待明年的绚丽登场,盐店庄村有前景,更会有“钱”景!
责任编辑: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