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3日,是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沉痛的日子,举国上下以各种形式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不管在哪、无论是谁,对苦难的经历感同身受,对和平的祈愿永不止息。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进占南京城,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死难者总数达30万以上,犯下了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制造了人类历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页。
“一个缺少痛感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凝聚力的。”我们不能忘记战火连绵、硝烟四起的岁月,我们不能忘却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的苦难,我们不能忘怀视死如归、前仆后继的抗争。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任何倒行逆施妄图篡改历史、否认暴行的图谋,历史不会答应,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不忘过去,恰恰是为了开创未来。今年,14家网络媒体平台共同推出大型网络在线公祭活动,南京600多所中小学举行“国家公祭日”主题活动……以国家之名祭奠死难者,把个体记忆、家庭记忆、城市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民族记忆、世界记忆。纵然侵略者的枪声淹没在历史尘埃,但捍卫正义的意志写进了中国人民的灵魂深处,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基因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中流淌。
只有铭记来时的路,才能走好脚下的路。如今,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不仅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且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意气风发地大踏步向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向未来砥砺前行,正需要“勿忘国耻”的觉醒,离不开“振兴中华”的呐喊。正如诗人写道,“我们今天需要的,不是枪炮、不是仇恨,而是清醒的头脑、沸腾的热血和自强的精神”。
遗忘不是对待历史的方式,尘封不是面对苦难的态度。张纯如在《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中写道,“历史并没有为这个故事写下一个适当的结局。”在过去的一年中,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朱秀英、姚秀英、蒋淑萍、马鸿祥相继离世,目前经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认证在册在世的幸存者仅剩73位。那些亲尝过屈辱和痛苦的人们终将离去,但那段苦难岁月绝不会随风飘逝。
“国行公祭,祀我国殇。山河犹在,国泰民安。”这来自历史,也必将通向未来。(沈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