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报告不再“一纸定终身”,福建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
环境评价指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对于很多企业或项目而言,环境评价是绕不过去的手续。在传统的环评模式以及关联监管模式中,环境评价是相关企业或项目正式开工、运转的必要条件,只有取得正面或基本正面的环境评价,企业或项目才能走“下一步”。环境评价几乎相当于一种“环保许可”。诚然,环境评价的卡点式许可功能对于促进相关企业或项目健全环保机制、完善环保设施、降低环境污染、强化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不少地方都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致使环境评价“一次评价,长期有效”甚至“终身有效”,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负面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其一,由于一纸环评的许可性和长效性,企业或立项单位对最初通过环评往往非常重视,有些企业或单位在环境评价阶段还采取了突击达标措施,甚至不惜弄虚作假、花钱通关,在这方面,媒体已经报道了不少案例。而环评过后,部分企业或单位就“高枕无忧”, 降低了环保标准,松懈下来。其二,企业或项目的环保情况大都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有不少企业或项目在运转一段时间后,可能就会出现新的环境影响情况或污染问题,比之当初通过环评时的“点式信息”可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此,再用“过去时”的静态纸质环评来评价或认可“现在时”的企业或项目的环境影响或环境质量,就背离了实际情况,明显滞后、不合时宜了。
所以,很有必要打破环境评价“终身制”。福建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环评从“严进宽出”变为“严进严管”,变为“全周期、全链条、全要素”监管,可以保持环评监管的动态性,实时对接企业或项目的环境影响或污染情况,从而实现环评的“现在时”对应环境影响情况或污染情况的“现在时”,堵住环评监管的漏洞。显然,这样的环评监管模式更符合科学监管规律,也能起到更好的环保效果。
环境评价“一纸定终身”的模式早该改改了,希望其他地方也都能积极学习“对表”福建的做法和经验,积极切换环评监管模式。 (李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