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丁新科
中原大地星光璀璨,照亮梦想,引领现实。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在完成各项程序后圆满闭幕,既是对过去两年内行业好作品的表彰总结,也吹响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电影行业再出发的冲锋号。这届电影节热度居高不下,显示出观众对电影行业快速复苏寄予很高的期盼。
一个小故事可以反映群众对电影节的热情。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郑州多个社区组织星空电影放映。笔者家附近的社区小广场临时被改成了放映场地,连续几天每天都有百余人。人们或坐或站,儿童嬉戏其间,颇有当年放露天电影的感觉。直播颁奖典礼的那天晚上,演员刘晓庆深情回忆出演电影《小花》情形,场下几个年纪大的观众一眼就认出了她。一对年轻情侣路过,看到新生代演员易烊千玺上台领奖,不由得停下脚步。由此可见,即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露天电影这种形式仍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一部优秀的电影,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让人感同身受,进而引发思考,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据统计,从电影业复工到现在,短短70多天的时间,全国院线上映了200余部电影,收获了近60亿元的票房。加上国庆档期的到来,下半年电影行业定会快速回暖。
在电影节上,众多业内人士通过多种形式感知中原大地“脉动”,共话电影事业的发展。正如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名誉主任侯光明所说,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根脉,百花奖定会推动中国电影对优秀的中原文化传承和发展。
电影节,也让我们看到了不足。好故事一直都有,欠缺的是转化能力。除了专业人才的不足,更有工业能力的不足。比如,为了拍《八佰》,制片方花费近3亿元,不仅人工挖掘了一段苏州河,完整复制了一栋四行仓库,甚至连两岸的建筑也给还原了。电影已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尤其是后期制作,越来越成为数字技术的比拼。在这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饺子凭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获得最佳编剧奖,这部电影中特效镜头占比超80%,用了20多个特效团队来协助完成,实际参与制作人员超过1600人。如果要在电影行业实现大的突破,既要在基地、道具等硬件建设上夯实基础,又需要后期制作、编剧等“软件”储备上精准配合。
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河南,文化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一地珍珠,颗颗晶莹剔透,但需要细心打磨,再现辉煌。正如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幻专委会主任韩松所说,河南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密码,值得电影业深度挖掘。电影节,让我们看到电影产业资本化运作现状和高水平专业制作团队,也更激发起我们讲好黄河故事,传播中原好声音的信心与决心。
最关键的是讲故事的人。得益于制片人对传统文化的精妙理解,BBC纪录片《杜甫》好评如潮。但电影《花木兰》上映后,其虚化的历史、浮夸的剧情又让人感到迷惑,难获认同。
由最熟悉故事的人讲故事,比如我们自己,不是更好吗?这也许是电影节留给我们的一道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