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婵
在电影节“新浪潮/产业论坛”上,不少嘉宾对票房数据很关心,作出各种预测,比如“电影《八佰》票房有望突破30亿”“黄金周将带动10月冲刺70亿目标”“今年最终可能突破两百亿票房”等。一个个数据背后,正是当前“互联网+电影+金融”的中国电影新玩法。当金融资本遇上电影艺术,边与界、危与机在哪里?
有人说,现在中国电影就是一场“资本游戏”。金融资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涌入电影行业,从电影片尾冗长的“金主爸爸”名单就可见一斑。这一方面为影视行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跨界风险、高溢价收购以及票房造假等一系列问题。借电影外壳玩资本游戏,看似只是资本领域的问题,实质上已经以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影响到电影创作和内容本身。
非得花大钱才能成就爆款吗?通常来说,院线电影投资大、周期长,网络电影投资小、收益快,关于两者如何共生共荣的问题,论坛嘉宾们也唇枪舌剑了一番。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胡智锋认为,比起产业需求强大的“商业大片”、形态尚未稳定的“艺术小片”,现在恰恰需要在蕴含较高文化含量的“国产中片”上发力。
其实,在市场上不乏“以小博大”的中小成本电影。早年间《疯狂的石头》以350万制片成本,创造了2350万票房;本届百花奖优秀影片、现实主义题材力作《我不是药神》投资7000万元,最终获得票房高达30亿元。中小成本电影要想突出重围,离不开一个真实、鲜活的好故事,跟市场环境、排片档期、宣发时机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至少证明了一件事:好口碑不是用钱砸出来的,而是用心拍出来的。
我国电影产业市场化不过20多年时间,应该说产业基础还很薄弱,抗风险能力也较差。在强势蛮横的业外资本面前,拍电影变成“资本说了算”,任性选择演员和剧本,不尊重原创、导演以及拍电影的客观规律,很容易动摇电影产业好不容易打下的根基,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得不偿失。长此以往,国产电影何时才能真正“走出去”?票房屡创新高又有何意义?观众还会继续买账多久呢?
“我宁愿支持一部略有缺陷但是感情真挚的电影,而不是一部技巧圆熟却毫无灵魂的圈钱之作。”一位制片人发出如此感叹。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为了中国电影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我们应该有前瞻性的布局和对策。这就要说回我们自己,最近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热映,身边有本土电影人扪心自问,作为故事发源地的中原,为何不能拍这部巾帼英雄的电影?
有反思才会有动力。应当说,“一带一路”建设为河南影视产业发展既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影视产业也迎来了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功夫、豫剧这些最能代表河南的大IP,引得资本追捧的同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有一批人来认真做剧本、用心搭班底、匠心做服化道,从生产、放映、衍生等各方面努力,厚重、沉稳、大气的中原文化定能以更加立体的方式进行传播,以更加多元的方式进行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