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认为自己“社交恐惧”。在“青年说”日前发起的网上调查中,参与投票的2532名网友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仅69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交问题,97%的参与者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享受”独居独处,依靠手机建构和维护自己的社交网络。(见8月30日《光明日报》)
社交是人的基本技能。青年人不善社交,怎么立足于社会?可实际上,回避社交活动,喜欢线上交流,并不意味着不懂“社交”。只是以互联网为驱动的社交活动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的社交模式。
社交恐惧症在心理学上被诊断为“社交焦虑失协症”,从定义上看指的是“对一种以上社交情形的强烈恐惧,致使人深感苦恼,维持日常生活的至少某些能力受损”。所以,大多数青年网友眼中的“社交恐惧”,离病理特征还很远,仅仅是不喜欢现实的社交圈、不善于维持线下社交圈、不乐于勉强接受利益驱使的社交罢了。这是一种病吗?当然不是。
在互联网构建的社交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完全断裂。即便是多年不联系,在朋友圈中仍有一席之地,哪怕沦为“点赞之交”。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从推崇“以文会友,广结良缘”到学习“摆脱无用社交”。说到底,青年人并不是出现“社交恐惧”,而是厌倦了大而无用的社交关系。
精神需求的快速增长,青年人的社交需求也走向“个性化”。青年人会通过B站、抖音、微博等一系列新兴社交平台,寻找“伙伴”。通过便捷的社交工具,将好友汇聚起来,打磨自己的爱好。圈子似乎很小,但范围却很广。之所以走向线上交流为主,原因还是在于线下生活现实接触的人难以满足个性化的社交需求。
说到底,不要担忧青年人有“社交恐惧”倾向。大多数青年人会自主调节人与社会的距离。当自认为有社交恐惧时,最需要的不是看医生,而是扪心自问自己对社交生活的需求,通过改进自我,实现社交生活上的突破,在现实的朋友圈中找到自己所喜欢的人。